否认有梁祝其人其事者认为:梁祝和《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合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后来编成戏剧。尽管戏剧和故事十分动人,但毕竟是传说,因此事实上不存在其人其事,进而言日:梁祝死后岂能化蝶?孟姜女焉能哭倒长城?至于织女和白娘子一个是天女,一个是白蛇所化,属“子虚乌有”,其理自明。此是一家言,听来颇似有理。
然而持梁祝实有其人其事的也有不在少数。江苏某报曾刊登过一篇短文,说祝英台原是明代侠女,梁山伯原是前朝书生,两人本来毫不“相干”。只是祝英台为民造福,死后人们为她安葬,挖掘墓穴时发现下有梁山伯墓,遂为之合葬才演绎出“梁祝”故事来的。这则轶闻” 曾引起人们的兴趣,可惜语焉不详,未说明来源,不知所据何书, 因此无法进一步探究此说的真伪。
又据《杭州日报》1958年1月20日报道,杭州市有关部门当年开发凤凰山旅游风祝书院”等风景点时,第一期工程则将开辟梁祝故事中的“草桥绪拜”、“十八相送”、“梁祝书院”等风景区。报道中虽冠以 “民间传说”,但给人的印象是梁祝曾经在此地活动过。
其实,研究“梁祝”是否其人其事早已开始。历史上有些严肃的学者亦进行过研究探索,清代乾嘉时著名经学家焦循就是其中一人。他在《剧说》卷二中引宋元之际刘一清的《钱塘遗事》及自己亲身见闻,说全国至少有四座所谓梁祝墓。第一处墓葬地在河北林镇之说,见刘一清的《钱塘遗事》。第二处墓在山东嘉祥县,焦循曾亲见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他在《剧说》中说:“乾隆乙卯(1795 年),余在山左,学使阮公(即阮元)修山左《金石志》,州县各以碑本来。
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第三处墓在浙江宁波,此说是嘉庆元年(1796 年)焦循到宁波,闻其地亦有祝英台墓,载于志书者,详其事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旧称义妇冢。”焦循在记载中虽然未说亲见其墓,但据浙江一老新闻工作者说,解放前该地除有梁祝墓之说外,还有梁山伯庙,鄞县乡间还流传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俗语,而且庙中香火还很盛。
焦循进而查考地方志,据方志记载:“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少游学,道逢祝氏子同往。肄业三年,祝选返,后山伯归访之上虞,始知祝为女子,名曰英台。归告父母,求姻时,已许城西清道原。明年,祝适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英台临冢哀痛,地
裂,而埋璧焉。事闻于朝,丞相封‘ 义妇家’。”第四处扬州祝英台幕,焦循其本持否定态度:“及吾郡城北槐子河旁, 有高土,俗亦呼为祝英台坟。余人城必经此。或日,此隋炀帝墓,廖为英台也。”清代另.著名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和焦循记 城(今鄞县)梁祝葛大同小异只多了“今吴中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
根据焦循、毛先舒引方志所记,晋时女子亦有缠足陋习,为祝英台女扮男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而且志书上记载如此详尽,因此不能排除历史上实有梁祝其人其事。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即使有其人其事,还有东晋、明代两说。持祝英台为明人说者,见于今人之著述,披露于报端。而且焦循曾目击山东嘉祥县明人为祝英台所刻的碣石拓片(可惜他未引碣文,不知还能发现否?),加之明人有传奇(同窗记》(演梁祝故事,现存《访友》等),焉知不正是演的明代当代之事?又杭州市有关部门准备在凤凰山重建“梁祝书院”,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中的“梁祝书院”所在地确为明代杭州一著名书院, 不过不叫“梁祝书院”,而是叫“敷文书字”。蛛丝马迹,费人猜疑,故此不能就断为祝英台不可能是明代人。
然而此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因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记,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剧目,可惜剧本已佚,无法知其内容。由此上溯,北宋苏东坡的词集《东坡乐府》有词牌《祝英台》,以后辛弃疾、吴文英均有词作。据此可以推断,至迟在北宋时已有祝英台故事的流传。唐宋词专家龙榆生则认为此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故此梁祝究竟是晋人邪?明人乎?
由于都有一-定的文字依据,难以定论。再有,梁祝毕竟不是帝王将相,用不着像曹操那样死后造“七十二疑冢”,可是何以至少在山东、河北、浙江都有他们的墓?最后当然不能排除梁祝史无其人其事,确是民间传说,对此焦循在详记他耳闻目睹志书记载时,是有一定保留的:“此说不知所本,而详载志书如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想,梁祝故事会不会本是编撰,由于这一悲剧感人至深,代代相传,后人误以为真的而写人志书的呢?
我觉得是真实的,很多书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来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真的是很感人,可能也是想让后世不要拆散有情人吧。
历史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关于他们死后可以化蝶的故事情节是杜撰,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历史真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俩人。只是他们之间的故事是杜撰的。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台是南北朝人。
不是真实的。在故事里,他们最终变成了蝴蝶,事实上不可能有这种奇特的事情发生,所以只是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