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家胡适:因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叙,故他不怕琐碎,再三再四的描写他家由富贵变成贫穷的情形。我们看曹寅一生的历史,决不像一个贪官污吏。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句话说的就是曹雪芹的一生,也说的是他创作红楼梦的整个过程。他的小说创作几乎在清王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乃至于现在也有很多人将他认为小说界的鼻祖,所以无数的青年学者和历史学者都对他所创作的红楼梦有着发自内心的青睐和向往。
现代红学家俞平伯:《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
因为其小说的情节复杂,结构非常紧密,行文富有逻辑性,整体从艺术加工的角度和内容欣赏的角度都极具艺术特色,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位红楼梦的创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的原名是曹沾,后来由于曹雪芹读了苏轼的许多诗句,因为苏轼经常以芹来比喻自己,所以曹雪芹就将此字蕴遇到自己的名字当中。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处事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性,他更想要表达自己对于当时世俗的厌倦和追名逐利的嗤之以鼻,所以从起名来看曹雪芹就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加高雅,更加超凡脱俗。
但是曹雪芹的年少经历却并不是这样,13岁之前他一直在南京过着非常豪华奢靡的生活,因为他的家族在南京有着极其强大的声望和势力,就连当时的皇帝去到南京巡游,也是住在他们的家属当中,这也足以表现出整个家族受到皇帝的尊重和青睐,因为他家主要运营是的江宁织造。
这样的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都是有着少爷一样的起居和心性,不仅仅拥有着很强的虚荣心和自尊心,而且喜欢高贵奢华的生活,13岁以前的曹雪芹正是这样的,但谁人能够想到如此豪门世家,竟然会一夜之间走向没落的深渊,无法自拔。曹雪芹的家族正是如此,他的父亲和祖父一夜之间成了罪人,因为朝廷当中纷繁复杂的权力体系斗争,所以曹雪芹的世家受到牵连,家族的所有财富都被官府掘取,曹雪芹也不得不跟随着自己家族的其他亲戚一起去北京谋生。
自从离开了南京之后,曹雪芹就开始了他的穷苦生活在北京他通过贩卖字画和朋友的接济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乃至晚年,他已经没有足够的经济水平来供养自己,甚至自己所住的周遭环境也变得非常脏乱。正如史书记载他晚年所居住的地方杂草丛生,在北京西面的郊区更是无人知晓,无人问津。
但恰恰是这样的人生经历大起大落,从座上客到阶下囚,从荣华富贵到一贫如洗,这样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遭遇,让曹雪芹拥有了更加饱满的心性。在去到北京之后,曹雪芹认为自己感受到了人间疾苦和世态炎凉,所以他放掉了自己少爷的身价,他将自己工作的重心和学习的重心集中在《红楼梦》的创作当中,他希望通过这篇小说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对于世俗的厌气表达自己高雅的情趣。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曹雪芹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因为他在去到北京之后,感觉自己已经参透了世间的黑暗和做人的真谛,他就总是怀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态度去指点江山,不仅仅厌弃身边那些世俗之人,而且对万事万物都抱有着悲观的态度,认为人世间并没有值得一做的事情。
但事实并非如此,多重史料的记载也显示,虽然曹雪芹不鼓励身边的人追名逐利,但他也从出世和入世的过程当中提炼到了做人的真谛并不是一味的自暴自弃和放纵自己,而是以一种狂放不羁的心性去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既要热爱生活,又要热爱自己梦幻般的精神世界。
这也在他的文学创作角度得以体现,虽然他十分推崇一种高雅的情操,但他也从未超脱过世俗。曹雪芹在晚年,由于自己老来得子十分的欣喜若狂,可是自己的儿子却不幸夭折,这对他也形成了很大的打击,正因如此他一病不起,在没落当中走向了死亡。
曹雪芹出身金陵名门官宦之家。在南京江宁织造府度过了他早年优渥的生活 。到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眼见着自己家族的衰落和一个时代的结束,于是把自己的一生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用后半生的精力与心血,倾注在红楼梦中。
曹雪芹的祖上是康熙奶娘家,在康熙时期曹家是盛极一时的,不过后来曹雪芹的父亲不善经商导致了曹家没落,正是因为经历了富贵曹雪芹才能写出贾府的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