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织体型态分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单声部即一首歌曲只用单一声部歌唱的织体,中国民歌的绝大部分是这种织体形式。多声部即一首歌曲采用两个以上声部歌唱的织体,一般称“多声部民歌”。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有20多个民族的民歌包含有数量不等的多声部民歌,其中壮、侗、毛南、仫佬、布依、瑶、畲、高山、傈僳、羌诸族的多声部民歌流传最甚。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织体的结构特点各有不同,总体概括可分下述5种:①轮唱式多声部织体。如畲族多声部民歌“双音”。②主旋律与模仿旋律相结合的多声部织体。如高山族多声部民歌“除草歌”、壮族多声部民歌“啦了啦”等。③主旋律与持续低音或固定音型旋律相结合的织体,如壮族多声部民歌“隆桑山歌”。④主、旋律与变唱(支声)旋律相结合的多声部织体,如壮族多声部民歌“上下甲山歌”、布依族多声部民歌“大歌”和“小歌”等。⑤和声式和对位式的多声部织体,如傈僳族多声部民歌“木刮期”和“摆时”、高山族多声部民歌“丧葬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