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礼仪中,有“祖道”一礼,是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这种礼算是最早、最为正规的送别。《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后引申为饯行送别,逐渐发展成为多种多样的形式。
1、 第一是送别酒,就是朋友即将分离之时,在一起聚餐饮酒。最好的证明就是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了。
2、 第二是送别歌、送别诗。因为古时的诗歌合为一体,诗都是可以合乐唱出来的,所以送别歌和送别诗都是一回事,这让中国的诗歌创作增光不少,在文学史上,因为送别而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仅家喻户晓的名篇就已经是繁星丽天,数不胜数。
3、 还有折柳送别,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隋朝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