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寺大体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为经国家允许领有寺额的,第二类为坊市乡村私立的,又称村佛堂。国家许建领有寺额的至少有三种:第一种为皇帝、皇后自建的,属最高等级;第二种是国家下令各州建的,如武则天时所建大云经寺和玄宗时的开元寺,是按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建的。这两种佛寺可以近于宫殿的规格。第三种是诸王、公主、贵族、贵官、富商出资建造并领有寺额的,视建造者之地位、财力,可建得近于宫殿,也可近于贵邸。地方乡里私建的村佛堂则至多可近于邸宅,不允许建为宫殿形式。
隋唐两代的佛寺已无完整保存至今者,只能从莫高窟的壁画中知其外形特征,或据文献记载并结合近几年的发掘而略知其概貌。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的大殿,宽34米,深17.66米。它属于木构架中的殿堂型构架,由柱网、铺作层、屋架三层上下叠架而成。柱网和铺作层共同构成屋身部分;铺作层同时还起保持构架稳定和向外挑出屋檐、向内承托室内天花的作用;屋架则构成庑殿形屋顶。佛光寺是北魏以来的名刹,属领有寺额的正式寺院,为会昌灭法时拆除的四千六百余寺之一,现存寺殿是灭法之后重建的。
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宫殿、邸宅与一般民居差别甚严,佛寺也同样有级差。佛光寺是正式寺宇,故其正殿可与宫殿相似,使用殿堂型构架,造庑殿顶。而南禅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 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 隋文帝在汉长安东南营建新都,定名大兴。大兴总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都城。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又下令在汉魏洛阳城西十八里营建东京。东京面积45.3平方公里,是规模仅次于大兴的城市。公元618年,唐建国后,改大兴为长安,改东京为洛阳,又称东都。 长安平面呈横长矩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大城称外郭。城内北部正中建内城,东西宽2820米,南北深3336米,面积9.4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二部。南部深1844米为皇城,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北部深1492米为宫城,内为皇宫、太子东宫和供应服役部门的掖庭宫。宫城北倚外郭北墙,墙外为内苑和禁苑。外郭中,宫城、皇城以外部分全部建矩形的居住里坊。在皇城以南,与皇城同宽部分东西划分为四行,每行南北划分为九坊,共有三十六坊;在皇城、宫城东西侧各划分为东西三行,每行南北划分为十三坊,共七十八坊;东西各以二坊建东市、西市,实有一百一十坊。各坊或东西同宽,或南北同深,并与皇城、宫城之长和宽相对应。在坊间形成九条南北向街和十二条东西街,另外沿外郭城内四面还各有顺城街,共同组成全城以棋盘状的街道网,其规模程度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空前的。
长安主要城门都有三个门洞,中间是皇帝专用的,左右供臣民出入。相应的,干道上也是中间为御路,两侧是臣民用的上下行道路,两侧植槐为行道树,最外侧为排水明沟。长安官员乘马出行有很大的马队,因此道路都较宽,最宽的是宫城与皇城间的东西街,宽220米,中轴线上主街宽155米,其余主干道宽也在100米以上,坊间的街也宽40米至60米。城内各里坊,在皇城前的四行三十六坊较小,只开东西坊门,坊内有东西横街;在皇城左右各三行共七十四坊较大,四面各开一坊门,形成十字街,分全坊为四区,每区中又有小十字街,再分为四小区,全坊共分十六小区,每小区用三条横巷划分,内建住宅。但大贵族官员不受此限,有的王府、官邸可独占十六分之一坊、四分之一坊、半坊甚至全坊,极为巨大豪华。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面积都在一平方公里以上,每面开二门,道路网呈井字形,内开横巷,安排店铺。长安还建有大量寺观,八世纪初时有佛寺九十一座,道观十六座。国家及大贵族建的寺观规划可占半坊或全坊,如慈恩寺、兴善寺。长安有大量西域中亚商人,还为他们建有波斯寺、祆祠和基督教支派景教的寺院。
唐长安的皇城与宫城相连,实即内城。自曹魏洛阳只建一宫,宫前主街两侧建官署的布局形成后,都城已较两汉整齐壮观,但宫殿、官署、坊市共在一城仍难免干扰。隋规划大兴城时把宫城、皇城集中于内城,坊市全部建在外郭中,是一创举。但它的雏形已出现在北魏洛阳,隋唐长安是在它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而已。官署集中于皇城,外郭专建坊市,都可以有规则地排列,形成棋盘格状街道网。中国古代在城市施行封闭的里市制度至迟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90年左右),由于在宫殿和官署之间布置,道路及街区都不甚规整,至隋唐长安把里坊布置在外郭后,才形成中国历史上最巨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坊制城市。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45.3平方公里。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分全城为洛北、洛南两部分。洛北区西宽东窄,故只能把占地大的皇城、宫城建在西端,恰好西部向南二十里左右可以遥望两山夹水的伊阙,可作对景。这样,只好把坊市建在洛南区和洛北区的东部,形成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东北角和全城的南半部为坊市的布局。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宫城的正门、正殿、寝殿等都南北相重,形成一条轴线,此轴线向南穿过皇城正门端门后,跨越洛水上的浮桥天津桥进入洛南区,直指南面外郭城门定鼎门,形成全城的主轴线。 洛南区在这条主轴线所在的定鼎门街左右划为坊市,街西四行,街东九行,每行由南而北各分六坊,另在沿洛水南岸又顺地势设若干小坊,通计洛南区有七十五坊,以三坊之地建二市。在洛北区,皇城宫城之东建有东城和含嘉仓,其东也布置里坊,东西六行,每行由南而北四坊,共二十四坊。这片里坊之南有运河称漕渠,自西面引洛水入渠东行,供自东方运物资入城之用。在漕渠与洛水之间又建五坊,通计洛北区共有二十九坊,以一坊为市。洛阳全城共有一百零三坊、三市,南北两区街道虽不全对位,但都是规整的方格网,洛阳之坊大小基本相同,街道网也比长安匀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