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阳历的7月22日或23日,太阳达到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节气,它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而大暑节气,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古书《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这足以说明了这个节气的炎热程度。“大暑”期间之所以炎热至极,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放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最为炎热。
头伏、二伏,横跨大暑,一般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伏时虽已立秋,但天气仍然炎热,因而又有“秋老虎”之称。因一伏、二伏、三伏天都很热,所以称“热在三伏”。
其实影响 空气温度 的主要因素是太阳 辐射强度 ,太阳光热并不能直接使气温升高。空气中的各种气体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有14%左右,而43%左右的热能被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了 太阳辐射 热量后,再通过辐射、对流、乱流等形式向空中传导,这种向上输送热量的结果,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地面温度的升高,主要是吸收 太阳辐射 能量的结果。
俗话说:热在中伏,冷在三九。夏天的三伏天是小暑与处暑之间的40天,初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20天(或10天),夏天最热的时候在中伏,通常在阳历7月25号之后的10天内,也就是大暑节气到来时。三伏天最后一伏叫末伏,俗称秋老虎,到出伏一共10天,末伏到来的时候,白天依然十分炎热,但开始有凉风,早晚也会有点凉爽,末伏大都在处暑节气之前。
每年阳历的7月22日或23日,太阳达到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节气,它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