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子弟书作品绝大多数没有署名,只有一部分作品在“诗篇”或结尾处,将笔名嵌入唱词之内,我们才得以知道作者是谁。如《红梅阁》的“诗篇”中有“细雨轻吟过小窗,闲将笔墨寄疏狂”,可证为韩小窗作品。《杜丽娘寻梦》结尾有“要知小姐《离魂》事,松窗自有妙文章”,不仅可证此篇为罗松窗所作,而且其续篇《离魂》也出自于罗松窗之手。
子弟书《逛护国寺》第二回对韩、罗“二窗”及其他子弟书的作家都有评论:
“论编书的开山的大法师还数小窗得三昧,那松窗、芸窗亦成老手精骇,竹轩氏句法平而稳,西图氏每将文意带诙谐。那渔村氏他自称山石狂客。云崖氏、西林氏铺叙景致别出心裁。这些人是编书的国手可称元老,亦须要雅俗共赏,合辙够板原不是竞论文才。”从这段唱词中我们得知,韩小窗是“开山大法师”,松窗、芸窗堪称“老手”。文中提及的八位作者既是“编书的国手可称元老”,他们自然是子弟书早期的著名作家。文章还指出,作品须“雅俗共赏”,光凭文才写出来的作品,也不是上乘之作。
子弟说唱图
清代嘉庆年间子弟书由北京传至沈阳,后来形成了以韩小窗为首的东北作家群,知其姓名或笔名者不下二十人。
如文西园(王志翰,关东才子王尔烈三子)、春澍斋(辽阳人)、张松圃、梦松客、古香轩、痴痴子(海城人)、虬髯白眉子、河西隐士、慕庐居士、陇西居士、末觉叟等。这些作者都集中在沈阳及周边各县。
对于东韵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生卒年代与籍贯,史家历来有争议。各书所记,出入较大。其生卒年代,有多种说法:一说他是嘉庆、道光时期的人;一说他是同治、光绪时期的人,《辞海》等书收入二说。此外,还有“乾隆、嘉庆时人”“嘉庆前人”“道光、咸丰时人”等说法。韩小窗的籍贯目前也有多种说法,有沈阳说、铁岭说和开原说,但不管哪种说,韩小窗是黑土地上的大作家,却是千真万确的!
今存韩氏作品《露泪缘》十三回,取材于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红楼梦》程甲本刊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所以,韩氏的《露泪缘》必诞生在其后。他的另一篇子弟书《悲秋》又名《黛玉悲秋》,产生在嘉庆时期。
嘉庆末年,得硕亭所著的《草珠一串》中收有京都竹枝词一百零八首,其中一首中有“西韵《悲秋》书可听”之句。由此证明,韩小窗不仅擅长写金戈铁马的“东韵”,也能写儿女情长的“西韵”。道光年间,鹤侣氏编写了子弟书《书目集锦》,书中罗列了子弟书书目一百七十余种,其中有韩小窗的作品十余种。可推断,韩小窗为嘉庆、道光时人。另外,在光绪年间盛京会文山房刊行的《黛玉悲秋》中,二凌居士在序言里称“前人韩小窗”。子弟书《逛护国寺》中称韩小窗为“编书的开山的大法师”。这也可以说明韩小窗确为早期子弟书的作家,而绝非“同治、光绪时期的人”。
传说,祖籍在开原的韩小窗,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沈阳姑妈家多年。青年时,他两次进京应试不中,中年后定居沈阳。在沈阳这段时间里,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他与友结社舞文弄墨,最后以子弟书成名。韩小窗晚年移居辽阳,在那里病故。由此可见,韩小窗的籍贯有沈阳说、铁岭说和开原说,当时开原为铁岭所辖,都有一定的道理。
韩小窗是子弟书的多产作家。杨庆武的《大鼓书话》中介绍“韩小窗脚本有五百余支”,这是把现存的子弟书都记在了韩氏一人的名下,如果在“韩小窗”三个字的后面加上个“等”字,才说得通。此外,有说“韩小窗的子弟书有七八十种”的,“能有一百多段”的,这些均属传言。关德栋在《曲艺论集》中考证出韩氏作品今存有二十四种;胡光平在《韩小窗生平及作品考查记》中认为韩氏作品共有三十一种;台湾学者陈锦剑先生则肯定地说,据他所见韩小窗的作品为十九种;《子弟书钞》一书共收韩氏作品十七种;已故的傅惜华先生于1963年编辑的《子弟书选》(因故未能正式出版)收入了韩氏子弟书二十八种(包括存疑一种)。
综合各家所述,韩氏作品唱词中嵌入“小窗”二字者为二十三种,其中《长坂坡》《糜氏托孤》《卖刀试刀》《洲西坡》《黛玉悲秋》《露泪缘》《全德报》等篇均为传世之作。
下面引用的是《黛玉悲秋》描述时空景物的唱词片断——
潇洒洒碧落天空云织锦,
静荡荡云山雾剑雨初晴,
纤巍巍三径菊花开灿烂,
碧森森千竿竹叶显菁葱,
韵铮铮隔院秋砧惊午梦,
呼喇喇临窗老树起悲声,
枯干干荷盖翻披为败叶,
软怯怯海棠憔悴剩残茎,
香馥馥芬芳尚有岩前桂,
冷凄凄零落远留井上桐,
重叠叠山经秋雨十分翠,
碧澄澄水共长天一色青,
急煎煎云外归鸦投远岫,
乱纷纷亭前落叶舞西风,
寂寞寞往来那有双飞蝶,
静悄悄上下不闻百啭莺,
一阵阵天际惊寒穿旅雁,
几处处空庭应候少秋虫,
细条条数棵衰柳无情绿,
丛簇簇一片枫叶作意红。
盛京木刻印制子弟书
喜晓峰(1820—1886)代表作为《忆真妃》。其名为喜麟,瓜尔佳氏,号晓峰,满洲镶黄旗人,祖籍新民府(今沈阳新民市)。晓峰少年时便喜书法、工诗赋,可惜多次科考不第。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晓峰举选拔贡,因他精通满语,以满文考取助教;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又升为大理寺寺丞,进京任职;光绪十一年(1885年)辞官回归故里,次年九月离世,终年六十六岁。本书节选了喜晓峰代表作《忆真妃》的片断,供读者欣赏。下面引用的是《忆真妃》中唐明皇在雨夜里思念杨贵妃的一大段内心剖白——
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
乍当我割不断的相思割不断的情,
洒窗棂点点敲人心欲碎,
摇落木声声使我梦难成。
铛铛锒锒惊魂响自檐前起,
冰凉凉彻骨寒从被底生,
孤灯照我人单影,
雨夜儿同谁话五更?
乍孤眠岂是孤眠眠未惯,
恸泉下有个孤眠和我同。
从古来巫山曾入襄王梦,
我何以欲梦卿时梦不成?
……
书坊出版的子弟书真不少
既不然神女因何不离洛浦,
空叫我空流干了眼泪盼断了魂灵!
一个儿枕冷衾寒卧红莲帐里,
一个儿珠沉玉碎埋黄土堆中,
连理枝暴雨摧残分左右,
比翼鸟狂风吹散各西东,
料今生璧合无期珠还无日,
就只愿泉下追随伴玉容。
料芳卿自是嫦娥归月殿,
早知道半途而废又何必西行。
悔不该兵权错付卿干子,
悔不该国事全凭你令兄,
细思量都是奸贼他误国,
真冤枉偏说妃子你倾城。
众三军何恨何仇和卿作对?
可愧我要保你的残生也不能。
可怜你香魂一缕随风散,
致使我血泪千行似雨倾。
缪东霖(1851—1939)号润绂,清末翰林,沈阳人,为关东名士缪公恩曾孙。有《陪京杂述》《沈阳百咏》二书传世。他曾以“蛤溪钓叟”之笔名写下子弟书《锦水祠》。该篇取材于《长生殿》第三十二出“哭像”,为《忆真妃》的续篇。下面引用的是《锦水祠》中唐明皇为杨贵妃刻像时他二人的心里独自片断——
叹君王自从剑阁闻铃后,
可曾将太真妃子暂忘情,
好容易銮舆得安贼氛已净,
更觉得怀人心事加倍儿增。
他这才拈香在手两泪直倾,
说妃子呀我有昧深盟负情意,
致使那生拆鸾凤各西东,
再不能南苑寻春沉香晚眺,
再不能西宫消夏花径携行,
再不能秋夜谈心七夕乞巧,
再不能冬宵窗语午夜情浓,
再不能赐盒分钗定情结好,
再不能选词制谱按徵移宫。
鹤侣氏(1803—1844)原姓爱新觉罗,名奕赓,号长白爱莲居士,乃清宗室左襄王世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定居沈阳后不久离世。他当过宫廷侍卫,现存作品有《鹤侣自叹》《侍卫论》《老侍卫叹》《少侍卫叹》《女侍卫叹》《黔之驴》《逛护国寺》《齐人有一妻一妾》《集锦书目》等,共二十种。他是仅次于韩小窗的多产子弟书作家。其作品除描述宫廷侍卫生活外,讽刺内容居多。《集锦书目》中收录子弟书书目一百七十种,是研究子弟书早期作品的珍贵资料。摘录其中片断,供读者一阅。
有一个风流词客家住高老庄,
一心要往游武庙内庄氏进香,
转过了长坂坡儿前来至蜈蚣岭,
走岭子党人碑一过到了望乡。
前面有淤泥河儿桃花岸,
老渔翁在石头记上独钓寒江。
新长亭紧对着旧院池馆,
下河南在凤仪亭上暂且歇凉。
那拿螃蟹的人儿渔家乐,
花木兰里面蓼花香,
舟子藏舟在梅花坞,
借东风刮来阵阵凉。
先生叹说人生痴梦耳!
长随叹说笑他们不醒这蝴蝶梦黄粱。
光绪年间,沈阳出现了一大批子弟书作家。如张松圃(曾创作《烟花楼》)、梦松客(曾创作《浪子叹》)、河西隐士(曾创作《穷酸叹》)、虬髯白眉子(曾创作《调精忠》)。
据资料考证,沈阳最后一位子弟书作家为金永恩。他曾在宣统年间写过《负心恨》三回本(取材于唐人传奇《霍小玉传》),民国二年(1913年)才自费刻印三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