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后我想到了什么?

2025-03-30 02:16: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立制赖他人,治世一庸主
打下江山后的杨坚看起来确实像一个有道明君,他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和义仓制度,颁布《开皇律》,修建大兴城(后来闻名天下的长安城)和广通渠,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巩固政权,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隋书》用这样的词句来赞美杨坚和他的开皇之治: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
不过,在辉煌成就的背后,却隐藏着另外一些有效信息,而这些信息足以让这位所谓盛世明主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
其一,隋朝重大政策的调整都不是杨坚本人的思想,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多依赖高颎、杨素,提出官制改革的建议来自崔仲方,刑律修订靠的是郑译、苏威、牛弘,设立义仓的主意是长孙平出的,实际主持兴修隋代首都大兴城等重要工程者为巧匠宇文恺。虽说明君不需要事必躬亲,但大政方针几乎都要依赖旁人足以证明杨坚本人政治素质的低下和执政能力的有限。
其二,做了皇帝的杨坚依然保持猜疑苛察的天性,曾经历过他统治时代的唐代名相魏征说他: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隋朝的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稍有罪过就被杨坚罢退或者诛夷,很少有善终者。梁睿、王世积、虞庆则、史万岁等相当多的官员以被杨坚屠戮的悲惨结局一次次诠释了韩信当年所说的兔死狗烹的正确性。
其三,后世公认杨坚最大的美德是节俭,不过在杨坚看来,节俭也就是不过分讲究吃饭穿衣,至于兴修新都、建造行宫一类的事好像就与节俭无关了。594年,关中大旱,杨坚看到百姓的生存困境,率当地百姓到洛阳谋生路。有人提醒杨坚把堆满粮食财物的国库粮仓松一松,结果节俭演变为吝啬,去洛阳的百姓为了皇帝的面子只好自己找饭吃了。
其四,前面提到过,差生杨坚不悦诗书,所以当了皇帝之后,他对学校和文教也没什么感觉,甚至在601年下令废除天下郡县除国子监以外的全部学校。相反,他倒是很迷信,不仅提倡佛道,而且对民间流行的山神、土地、龙王以至于妖怪也不怀疑。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文化行径的愚蠢,但杨坚对文化的藐视不也正是他本人庸碌虚弱的外在表现吗?
其五,开皇三年(583年)正月,杨坚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及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两件事被后人看成是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之始,也就是说,绵延一千三百余年的古代中国第五大发明是在隋文帝时期创立的。正因为有此一说,哈特便据此判定杨坚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
其实,魏晋以来以门第出身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早已因堵塞民间人才、妨碍中央集权而广受诟病。杨坚为扩大隋朝的统治基础,满足没有高贵血统的社会人士参与政权的要求,做出实行科举考试的政策调整,实是顺应潮流的明智之举,的确值得肯定,但也不必夸大。因为杨坚只是把这种做法当成临时性的点缀,倒是被后人唾骂了千余年的隋炀帝杨广,才是使科举制真正固定为持久性制度的关键人物。
治家很无方,后果很严重
北周重臣独孤信家族在杨坚发迹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带给杨坚极大利益的独孤伽罗自然就左右了家政。独孤伽罗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再加上她家原本的地位和权势就比杨家高,于是独孤伽罗就成了皇帝的皇帝,宫中合称二人为二圣。
虽说中国古代一直强调男尊女卑,但杨坚的老婆相当强势,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据说在新婚之夜,独孤伽罗就让杨坚发誓,终身不和别的女人生孩子。令人费解的是,后来贵为皇帝的杨坚还真一辈子信守承诺。从某种意义上看,杨坚做皇帝二十多年没有走上荒淫之路,应归功于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干预政治最大的举措就是受次子杨广的欺骗而大吹枕头风,说服杨坚废长立幼。后人议论纷纷,责备杨广对兄弟骨肉相残,其实造成这般悲剧的根源是杨坚教子无方!往大了说,结束二百余年分裂、完成大统一的隋朝之所以短命,直接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深层缘由则必须归结于隋文帝杨坚的一系列错乱的安排。
于右任先生曾作诗云:风虎云龙亦偶然,欺人青史话连篇。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灵数十年。由是反观杨坚的一生,如把后人所谓的正史中美化的水分挤干,又能剩下什么呢?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让我们记住了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自他首着黄袍开始,后代中国皇帝都改穿黄色的衣服了。除了这个货真价实的第一,这个才具平平的治世庸主又为当时和后世的中国百姓做了多少实在的贡献呢?
杨坚不过凭中人之姿得遇奇佳时运,最终得以显赫一时,但终不能长久。

回答2:

成就大事的人必定有过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