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全面反映工作区岩浆岩类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室内分析鉴定综合特征为切入点。分述如下:
(一)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
按时代从老至新,以超基性岩、基性岩的顺序,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部位、形态、产状;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等;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蛇绿岩”归入此节)。
(二)中酸性侵入岩
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三部分编写。
1.概述部分
主要简述工作区内岩浆活动的规模,侵入岩或花岗岩类出露的地理位置、产状、岩石类型、形成时期、活动方式,以简表形式表示工作区花岗岩类的时代、侵入体、单元、超单元的主要岩性、时代确定依据及形成序次等,填图单位划分,概述工作区花岗岩类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特征(表6-1)。
表6-1 花岗岩类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特征(表格式)
2.各论部分
首先,在填图单位划分的基础上,按从早至晚次序简述每个超单元(或独立单元)出露的地理位置、面积、单元划分、侵入体数量等。然后,详细叙述每一超单元的下列特征。
(1)地质特征
叙述超单元出露的地理位置、侵入与沉积的地层或变质岩、侵入与被侵入的花岗岩、超单元内各单元之间的相互接触关系特征、接触面产状变化,水平分带或垂直分带的特点、时代确定依据等。
(2)岩石学特征
根据野外观察、统计及室内分析、宏观、微观的鉴定资料,综合叙述超单元内各单元的岩石类型;岩石颜色(含风化颜色)、岩石结构构造、造岩矿物与副矿物的种类及含量和各自的主要特征;各单元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表6-2);微量元素(表6-3)、稀土元素等特征参数;某些单矿物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含量;岩石或单矿物的稳定同位素值及其他方面,如包裹体测温、高温熔融实验等特征参数。
表6-2 花岗岩单元(变质岩单位)岩石化学成分平均值(表格式)
表6-3 花岗岩单元(变质岩单位)岩石微量元素含量平均值(表格式)
对超单元内包体的发育形态、岩石类型、岩石学特点以及与其主岩相的相互关系等较详细的叙述。
(3)组构、节理、岩脉、岩墙等发育程度
叙述超单元内各单元外面理和线理的组成、发育程度、产状及它们在不同单元不同侵入体或同侵入体不同位置上的变化,超单元(或序列)内出现的岩脉、岩墙,尽量区分其是否与超单元有成生联系,并分别叙述各种岩脉、岩墙的发育程度、分布特点、产状变化、规模大小及简要的岩石学特征等。
(4)内蚀变作用和外接触变质作用
对超单元内出现的蚀变作用要分别叙述其分布范围、蚀变强度、作用特点、出现的岩石类型以及蚀变岩石的特点等。
对花岗岩浆侵入产生的围岩接触变质作用,要叙述各带的宽度及其变化、变质作用类型、变质岩种类以及各种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征。
(5)岩体的侵入深度、剥蚀程度
依据超单元花岗岩类各方面特征的综合、计算或推算,推测超单元及其所属各单元、各侵入体及其相关岩脉的岩墙的形成深度和剥蚀程度。
3.综合对比
综合对比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特征,对各论部分具共同性的问题统一综述,不能肯定属于哪个超单元的一些问题,如隐伏岩体的预测等,可在此部分叙述。概括起来,有下列内容:
(1)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花岗岩类的特征对比和演化特点
从花岗岩类的野外宏观标志、岩石、结构、岩脉、形成深度和剥蚀程度、成矿作用等特征以及微观标志、岩石学特征与参数特征来综合对比和叙述各时代、各超单元(或每个超单元中的各个单元)的相互区别以及自早到晚的演化规律。
(2)花岗岩类的成因
根据花岗岩类的各方面特征和标志,叙述工作区各超单元原岩物质的可能来源;并按照花岗岩的成因分类划分原则,叙述各超单元的成因类型;叙述各超单元或各单元、各侵入体花岗岩的形成方式。
(3)花岗岩类的就位机制
根据工作区(含相邻区)的花岗岩类深成杂体岩的总体形态特征产状、组构、变形种类及形变特点等,阐明或推测工作区花岗岩类以及深成岩体的就位方式和就位机制。
(4)隐伏花岗岩体的预测
在沉积岩或变质岩出露区,可根据接触变质岩石的分布,中酸性岩脉、高温热液矿化的出现和发育程度,并结合物探资料以及地球化学资料等,预测工作区内隐伏花岗岩体及其隐伏深度等。
附侵入岩分布图,主要岩体剖面图,岩体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等鉴定、对比资料和接触关系资料等。
(三)火山岩
阐述火山岩产出层位时代,空间分布状态特征、岩相划分、岩石地层、岩石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层序特点、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特点;总结区域各时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研究较详的古火山机构为典型,详细总结区域火山岩浆喷发活动特点,结合其他地质作用,探讨古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