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2025-04-13 08:44: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简单来说,一般是,别人不愿意的事,你愿意做,或者别人都做不到,你却能做到。

而这种不可替代,也分为,在团队里,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在老板眼里,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在公司里,成为不可替代的人。至少,要让你的老板产生这样的想法:“雇佣了你这样的员工,我选对了。”

或许,按时上下班、及时完成交代的任务、努力,最终却未必被认可...为什么?因为你做的工作,很可能任何人都可以完成,甚至完成得比你更好。

这个时代,努力已经不够用了。毕竟,脑力劳动者价值和劳动时间无关,只和“不可替代性”有关。


1

努力和能力

并不等于不可替代

很多人对职场发展存在一些误解,其中最典型的一种误解莫过于: “只要我好好干,把每一件小事干到极致,就一定能熬出头。”

可惜的是,努力和能力,离不可替代都有着很大差距。

你可能也听说过这个公式:成功=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10000小时定律也说,在专业领域投注1万个小时,才能成为专家,这个数据是个基础线。这些都在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但投注10000个小时和大量重复,就能超越绝大多数人吗?

不一定。
一个985毕业生,如果选择去麦当劳做小时工,即使连续帮客户买东西10年,也难以成为专家型的人。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人,去做10年贴膜,也很难胜任其他工作。

工作本身也分为“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浮浅工作”就算做得再多,也只是低端重复,对人的成长有限。核心算法不对,就是低水平重复。

很多人工作很多年,都没有提拔或涨薪,付出了残酷的青春,才面对血淋漓的现实:你做的工作没有足够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当然,这不是在教你挑剔工作。纯粹的高价值工作非常少,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各种繁杂的事务汇聚在一起。做好最重要的那件事,避免低水平的勤奋,你才能加速成长。

2

没有绝对的不可替代

只有相对不可替代

在CEO都可以更迭的现在,公司越来越依赖系统而不是个人,没有人绝对不可替代,但可以相对不可替代。

相对不可替代的人,其实就是高价值的人、稀缺性极强的人:在组织内,这件事除了你,别人几乎都做不到。

你对组织的公司的价值,很多时候不是取决于你做了多少事情,而是取决于你的稀缺性。

打个比方,稀缺性,就是你在职场的产品,产品打磨的越好,你的市场价值越高,越受欢迎。

不同环境下的稀缺性理解不同,有这样一句流行的话:小公司要你一专多能,大企业要你跨部门合作,自由职业要你学会“U盘化生存”。
做到这几点,可以提高你的稀缺性:

▌1. 解决问题的能力

员工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解决问题。

其实有时,我们工作的一些内容就像“消防员”一样,不断消灭各种可能的“灾祸”。

优秀的员工总是善于发现问题,同时积极解决问题,却不抱怨。

A和B两位员工,A每次向上级汇报工作,都是在报告各种大小“问题”:

“这个报表我不会分类,怎么办”“这次活动本周空不出时间,要推迟,怎么办”。
而B遇到小问题,会寻找各种各样的办法,能解决就解决,向上级汇报时,基本都是说成果。只有遇到解决不了的大困难时,才会向上级汇报
一个部门里,有些主管要接受十几个员工汇报,如果大部分都是A这类员工,上级会头疼死,每天帮忙都忙不过来。

B除了汇报方式更科学,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也更强。当然,更多时候,的确存在能力的差异。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有思路、有方法,这就是一流员工在面对问题时的表现。再加上影响他人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就能成为领导。

▌2. 超出预期

按部就班的员工,就像一颗螺丝钉。他们接到一份工作任务,不会让团队掉链子,却也对团队的创新没有任何推动作用。

如果你接到一份工作任务,除了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还能给团队提供更多启发,给工作打开新思路,就是超出预期。比如,可能是想出第2个更好、让工作效率翻倍的方案;也可能是因为细节做到了极致,让人眼前一亮。

80分心态很害人。要做,就做到100分。
表面上看起来是20%的差距,日积月累下来,就是月薪5000和月薪50000的差距。
超出预期,执行不难,难在用心。这种用心,是员工对公司抱有“主人翁”意识,也就是“用创业者心态打工”。
▌3. 一致性、持续性和稳定性

人类的主观意识给予事物很多活力,但稳定性往往比不上机器,总会有一些起伏。

日常的工作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对作为执行者你来说,可能遍布各种挑战:或是繁琐的工作让人疲惫不堪,或是短时间难以完美地完成,让人沮丧。
差别是,有些人能持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未必会有爆发性的成果,却几乎不低于你的预期。

一致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就是靠谱,每个个靠谱的员工,能够降低信任成本,降低风险。所以说,真正的高手,正是“通盘无妙手”的那些持续稳定输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