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紫外光谱分析时,所选用的溶剂都要知道它的最低使用波长限度,为什么?

求答案
2025-04-13 19:54:2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在较低波长处,紫外吸收就会增加,所以规定溶剂的最低使用波长极限。

如果检测溶液是混合物,那么紫外光谱显然是无用的。这就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紫外光谱(UV)的区别,高效液相色谱实际上是在紫外光谱之前的一个附加程序,是分离不同物质的程序,然后用紫外光谱对分离出的单一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在紫外光谱中,波长单位用nm(纳米)表示。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10~380 nm,它分为两个区段。波长在10~200 nm称为远紫外区,这种波长能够被空气中的氮、氧、二氧化碳和水所吸收,因此只能在真空中进行研究工作,故这个区域的吸收光谱称真空紫外,由于技术要求很高,在有机化学中用途不大。

波长在200~380 nm称为近紫外区,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这一区域的吸收光谱。波长在400~750 nm范围的称为可见光谱。常用的分光光度计一般包括紫外及可见两部分,波长在200~800 nm(或200~1000 n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长

回答2:

溶剂在紫外光区有吸收,截止波长:就是溶剂吸光度为1 AU时的波长,紫外检测器分析时的波长要在截止波长之上。当小于截止波长的辐射通过溶剂时,溶剂对此辐射产生强烈吸收,它严重干扰组分的吸收测量。

回答3:

溶剂本身有自己的吸收光谱,该光谱如果与溶质的吸收光谱有重叠,就会影响对溶质吸收带的观察。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常用的溶剂都有一个波长限度,低于此限度时溶剂的吸收必须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