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激励人们采取行动的心理动因。人的各种活动都源于一定的动机。从学习动机的性质来分,可分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其得到满足,学习成绩就是一种强化,无需外力的作用,不必施加外部的奖赏而使其产生某种荣誉感。外部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动机。它是由外部的一些刺激人为地影响学生的一种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是由内部的学习动机和外部的学习动机共同发生作用而促成的。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积极培养学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愉快地去努力求知,勤奋钻研,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英语对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 从而逐渐明确学习的含义,并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根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学的呈现方法应新颖、有趣、贴近生活,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二、充分注意外因的作用
辨证唯物主义在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事物的外因。学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对学习都感兴趣,所以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口头表扬;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书面作业上写上一些悄悄话,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善意提醒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特别是学生取得较大进步后,教师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学生,有时也可以告知家长,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务必要正确运用积极评价,消极评价以及中性评价。三、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能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旧的知识去解决,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中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不和谐的心理状态。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使学生有条件去思索,同时又有新的要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此时进入新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 要将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所掌握的基础上,造成心理上的“悬念”。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可以让其分组讨论,大力提倡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学到新东西,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表达已有的概念并检验与别人相左的概念,加以重新建构。
三、正确运用竞争与合作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脑处于竞争状态时学习效果要比平时的学习效果好。在竞争过程中,人的好胜心和成就心理被大大激发,故战胜困难的毅力也会大大增强,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都会明显提高。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作用,它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在竞争中学生们也会看到山外有山, 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更高。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课堂生动活泼,人人尝到成功的喜悦,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参与意识增强,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拥有一桶水。教师既要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也要查阅相关资料,关注最新教学动态,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思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学生意见,积极思考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研究解决方法,并与同行交流。一个谦逊而民主、博学且善教的老师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学习的又一诱因。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等特点,教师要将自己塑造成值得推崇的模范,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用自己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优秀,素质良好的老师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有力的教育手段,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学习动机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这些方法, 同时在平常教学中进行实际研究,探索更多符合实际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好英语。
学习英语最大的动力应该来源于使用,你如果要用他的话,自然十分想去学,你可以多看一些英文的电影,漫画,或者多听英文歌曲,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