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何容不下他?

2025-04-01 04:29:1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公元前260年,名将白起趁长平之战重创赵国的良机,果断率领大军围攻邯郸。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便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范雎,范雎便以秦兵疲惫,需要休养为由,建议秦昭襄王接受韩赵两国的割地求和,借此结束战争。秦昭襄王同意,于是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给秦国,双方就此罢兵。

然而,在这一年的九月份时,秦国又发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本想继续以白起为帅,但白起却借口生病推脱,于是便由王陵率大军围攻邯郸,结果一直打到第二年的正月,秦军仍然不能取得胜利,秦昭襄王便再次请求白起出山。

但白起却拒绝,并给出了这样一段理由:“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这句话简单点解释,就是现在秦国的强大已经让其他诸侯国都感觉到害怕,这个时候如果秦国继续攻打赵国,恐怕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其他诸侯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赵国灭亡,他们必然会率军前来支援。但问题是,秦国因为长平之战的缘故,国库早已经空虚,根本无力支撑持久战,所以失败的概率太大。

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为大将,但依然还是攻不下邯郸。并且,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袭击秦军,造成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说这个事后,就忍不住叹息道:“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但白起仍称病不起。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昭襄王更是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但白起还是拖拖拉拉,最后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便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对此,很多人就很疑惑,当时白起已经七死多岁,秦昭襄王为何一定要杀死这位名将呢?很多人说是因为白起功高震主,但其实呢,与其说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还不如说是白起自己找死。因为,从秦昭襄王一纸诏书就可以让白起自杀来看,白起根本对秦昭襄王构成不了任何威胁。

事实上,更真实的情况,是当时白起屡次拒绝秦昭襄王的命令,本身就是死罪。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个在外统兵的将领,一再置君王的命令于不顾,这是想干嘛?

即便白起有再多的理由,也改变不了他公然抗旨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秦昭襄王不杀白起,何以整顿军纪。这个口子一开,以后秦国将军们都这样玩,觉得打不赢就违抗命令不打,或者故意拖拖拉拉,那秦国还怎么发展。

其实,不要说在皇权时代,就是在人人平等的现代,一个官员,一个将军,敢这样罪,那也是标准的重罪。从这层意义上说,并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而是白起作为一个臣子,已经犯了死罪。

对此,很多人肯定又很好奇,那为什么白起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去攻打邯郸呢?难道仅仅就是因为秦昭襄王当初不听他劝谏而和赵国和谈吗?如果是这样,白起也未免太任性。再退一步说,即便他觉得此番围攻邯郸不能取胜,也犯不着和秦王这样死犟,毕竟就算打下败仗,他也不至于被赐死吧!

其实呢,当时白起之所以选择宁死不从命,主要原因在于他处在一个囚徒困境之中。

换句话说,当时白起出兵的胜算实在太低,如果白起在这种背景下出兵,一旦失败,范睢、秦王肯定会认为,他这是故意使坏;总而言之,白起开始就说出兵必败,范睢、秦王却逼着他出战,结果果不其然。

在这种背景下,秦王肯定会对白起进行追责,这个时候如果范睢再从中挑拨,白起恐怕只会死得更难看,搞不好就是五马分尸,甚至他得家人也会受到牵连。更重要是,如果白起就此战败,他好不容易树立的战神形象也会被毁。

反之,就算白起侥幸成功,那他前面一再说出兵必败,又算什么事呢?是想干什么呢?如果是这种情况,秦王就算不处罚白起,但也会从此对他疏远,而这个时候范睢只要出面随便挑拨几下,白起恐怕也很难逃过一死。

从这层意义上说,当时的白起,无论怎样选择,都很难善终,所以他自然会倾向于选择一种有尊严的结局。

回答2: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