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贷款利息的增值税额不允许抵扣

2025-03-28 23:52:0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老百姓把钱(1万元)存银行,1万元成了银行的钱,老百姓失去了1万元的所有权,但是买到了银行到期付(1万元+100元(利息))的债权。到期后老百姓实现债权,得到1万元+100元,(银行付出1万元+100元收回债权)。老百姓的这种行为是一项销售行为,销售的产品/成本为(1万元的货币所有权),销售收入/销售额为(1万+100元)的债权,实现利润(100元)。此项行为有产品、有销售、有利润,所以是一项经营活动。此经营活动的成本/原材料:1万元,销售额/销售收入为:1万+100元,100元利息是收入也是增值额,应当交增值税。增值100元,交税100×6%=6元。采用购进抵扣法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进项税额:10000×6%=600元,销项税额(10000+100)×6%=606元。同样求得应纳税额:606-600=6元。
老百姓拿到100元利息,跑到税务局交606元增值税,得到税务局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金额:10100元,增值税额606元。但是由于老百姓没有进项,所以606元销项税全部由老百姓承担,老百姓计算一下:得到利息100元,交税606元,算下来亏损606-100=506元。(老百姓一听口吐白沫,两腿一蹬,就挂了。如果幸运没有挂的话就会非常生气:本来利率跑不过通货膨胀,本来利息实际上就倒挂,还要交税,不存了,银行于是得不到钱了,企业就得不到资金了,经济就崩溃了。所以不能收老百姓存款的增值税)。
当银行存款到期老百姓向银行取钱时,银行对老百姓说:我要发票,还必须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你是经营行为,我也是经营行为,要交税,要抵扣增值税,你必须给发票。老百姓就把税务局给的发票给银行,银行拿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上书:发票金额10100元,税额606元。
银行吸收老百姓存款(1万元)后以更高的贷款利息卖给工厂客户,银行付给老百姓1万+100为银行的原材料,客户到期后向银行付出(1万+500元),(1万+500元)即为银行的收入,中间差400为银行的利润,也就是中间的增值,银行增值400元,计算销项税额:增值额400×6%=24元。采用抵扣法计算:销项税额:(10000+500)×6%=630元,抵扣进项606元,求得应纳税额同样得出630-606=24元。
在现实中由于老百姓不交增值税,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银行也得不到增值税发票,也无法抵扣,所以银行取得的贷款利息不能抵扣,就只好以全部利息收入为销售额缴纳增值税。
有人就会说,这不银行吃亏了吗?光有销项交税没有进项可以抵扣,银行这样不吃亏吗?银行不吃亏:银行的利息收入很高,即使销项税额很高,即使缴纳的增值税很高,剩余的部分也很可观。就像小规模纳税人,从来不抵扣,但是也都是赚钱的,并没有因为没有进项抵扣而亏损。
这是我憋了好一阵子想出来的,不知道正确与否。
总而言之为什么银行贷款利息不能抵扣的原因是:增值税的设计理念是上一环节缴纳增值税,由下一个环节允许抵扣,目前存款利息收入不计算增值税,贷款的利息支出产生的增值税也就不允许抵扣

回答2:

因为增值税的设计理念是上一环节缴纳增值税,由下一个环节允许抵扣,目前存款利息收入不计算增值税,贷款的利息支出产生的增值税也就不允许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