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和实验是化学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化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从事化学研究必备的素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理的产生,永远是从问题开始,学习也是如此。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要精心设疑,疑点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多方位地独立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由被动应用状态转变成主动激发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同时通过有效的情境设置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进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也需要由浅入深地开展。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一节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化学知识的思维方式,结合学生化学知识的实际水平,依据化学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例如,讨论和质疑对于引导学生探究就非常重要。从教学安排来看,我们在每节课开始前都要求学生做一定的预习,但实际上学生预习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针对这样的学情就要在课堂设计中安排较为有效的学生活动,逐渐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解答,应该鼓励学生去讨论甚至去争论,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远远比我们直接给学生们提供答案要深刻。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不要就知识讲知识,而是要把相关的知识都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拓展和掌握,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通过有趣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一种动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不仅能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还掌握基本探究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而以生为本就是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由之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探究的过程,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内容,利用好化学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书要学生读,题要学生审,实验要学生做,现象要学生观察。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不要害怕失败和出现问题,失败和问题本身就是学生学习中的宝贵资源。学生只有克服了各种困难才能够逐渐地掌握课本知识,使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这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二)改进课本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中,创造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学生探究欲望和参与心理的氛围,让学生从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如果学生想参与,可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实验目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共同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进行学生实验时,学生十分渴望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亲身体验实验带来的快乐,可在活动中适当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器材等,要求学生在原有实验认知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索和设计。让学生体会从失败到成功、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让他们运用新的实验方法来设计新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课外实验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教师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便能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