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的一个问题

2025-03-28 16:31: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此处是《后出师表》里的错误。

后出师表有一处错误非常突出,即赵云之死。赵云死于建兴七年(229),《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和注引《云别传》有明确记载。此表上于建兴六年(228)十一月,却说赵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战将都已死,这个明显错误使《后出师表》的真实度大大降低。

由于缺少很确凿的史料,《后出师表》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作,还是无法定论,要揭开此迷,尚需更加有力的证据。

好了,期待由题主揭开此迷了,哈哈。

拓展资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责躬,厉兵讲武。当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之时,他上表请求再次伐魏。因他第一次北伐时有一篇《出师表》,故此表被称为《后出师表》。这篇表是否为诸葛亮所写,历来看法不一。

东晋习凿齿认为此表确是诸葛亮所作,故将其收进《汉晋春秋》。现在也有一部分学者肯定《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写。其理由是,三国时张俨的《默记》收录了此文建兴六年前后,诸葛亮与兄长诸葛论家事、国事的书信频繁,瑾极有可能从亮处得到《后出师表》。

诸葛瑾死后,其子诸葛格从父亲处得到《后出师表》也是可能的。而张俨乃东吴大鸿胪,其在《默记》中将从诸葛格手中得到的《后出师表》录入,也有其可能性。张俨与诸葛亮同时,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很熟悉,如果《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不会不加辨别就把它收进《默记》。陈寿也许为避司马氏之讳,所以不便把骂他们为魏贼的《后出师表》收入《三国志》中。

首先对《后出师表》表示怀疑的是裴松之。他为《三国志》作注引这篇《后出师表》时注明:“《汉晋春秋》曰:‘…亮闻孙权破曹体,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十ー月,上言日于是有散关之役。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裴持论谨慎,不言其非,也不言其是,但他的客观记述却启发人们去怀疑《后出师表》的真伪。

陈寿的《诸葛亮集》未收集之作,却由吴国张俨记录下来,实为奇怪之事。陈寿是蜀国人,他收集孔明的事迹和文章很齐备,不应将这篇重要之作遗漏,这也真使人不解。所以,清人钱大昭在《三国志办疑》中就怀疑《后出师表》系伪撰,他认为,习凿齿把它收进《汉晋春秋》欠考虑,陈寿《三国志》不载此文“极有卓见”。很多学者经多方面推敲,证实《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理由如下:

一、权威史书均未记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武侯文集》和《昭明文选》等史料均没有《后出师表》的记载,裴松之注引《默记》虽将其载录,但装氏也并不确定此文为诸葛亮所作。

二、所提之人史书均没有记载。《后出师表》中提到有阳群、马玉、间芝、丁立、白寿、刘部、邓铜和李服等人,但这些人均不见史料记载。

三、历史事件有明显错误。《后出师表有一处错误非常突出,即赵云之死。赵云死于建兴七年(220),《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和注引《云别传》有明确记载。此表上于建兴六年(28)十一月,却说赵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战将都已死,这个明显错误使《后出师表》的真实度大大降低。

四、语言不符。《后出师表》出语不恭,与诸葛亮人品不符。诸葛亮对后主一向恭道,时刻不忘君臣之礼。《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虽时时苦心劝谏,但措辞总是诚恩委婉,言谈中足可见其对后主的尊重与期望,但《后表》开篇就直说后主无能,并指问:“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也”,这根本不是臣下对君主的说话口气,更不像诸葛亮所言。

五、风格与诸葛亮不符。《前表》激昂中见雄心,而《后表》悲壮中透绝望,其精神状态不像出自诸葛亮之手。如《后表》云:“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伐之?”虽然一出祁山有街亭之败,但这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来说,是不可能雄心全挫,进而说出“亡”国的不祥之语的。诸葛亮一生态度积极,但《后表》却一再主张“危”。如说“况臣オ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未解三也”,“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高帝……涉险被创,危然后安”。这些冒险的主张,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为人之道。

六、文辞风格逊色。《前表》意周面辞简,《后表》意窘而辞繁。诸如“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几句,两句对偶,意思却雷同。故如此文学造诣不像诸葛亮所作。

由上述观点可以得知,《后出师表》很可能不是诸葛亮所作,那么作伪者又是谁呢?有些学者认为,作伪者当是张俨,因《后出师表》见于张俨的《默记》。但又有研究者指出,张俨对诸葛亮的将才及为人评价很高,对北伐也相当乐观,认为诸葛亮如能活得更久一些、北伐完全可能成功,此态度与《后出师表》的悲观格调全然不同。

也有研究者认为作伪者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公元252年,孙权临终时授命诸葛格为大将军,全权辅助孙亮。诸葛恪为树立自己的威望和地位,有可能一方面“著论谕众”,另一方面伪制《后出师表》。张俨的身份和“博闻多识”的特点,使他能接触到很多别人不易见到的材料,但他又并非严革的史学家,不能对所得材料加以严格筛选,故有可能不加甄别地将诸葛恪的伪作收入在《默记》中。

但此观点也明显经不起推敲,因诸葛恪父诸葛瑾与诸葛亮兄弟二人虽各事其主,但关系一直不错,他应该不至于敢冒叔父之名作此伪书。即使敢,他也应该知道,当时其他朝廷中人肯定也会对《后出师表》里出现的一些明显错误提出质疑。因为同一时代,对于赵云死于哪年应该有人明确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