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夏文明的源头

2025-04-16 11:11:0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古字“花”与“华”同作“花”字用,也许“花”由“华”进化而成。在陆思贤著《神话考古》专著中,论证了仰韶文化中彩陶上的纹饰图案大都是菊花、蔷薇花图演化而成,进而认为花是先祖们的图腾,所以最先有了华山之山名。

夏是上古地名,在晋南夏县之名一直流传至今。我国最早的一个朝代,就是夏朝。而夏朝首府安邑就属夏县。考古得出夏县城北禹王乡的禹王村有禹王古城大、中、小三座。大城为战国的魏都所在,中城系秦汉所建,小城建于东周。虽然三城都不能被证明是夏禹时代所建,但至少旁证了大禹曾在当地生活过,也许一度为行政中心(那时村无久住,采用刀耕火种原始农作,地力尽而村庄迁)。

华山与夏地结合,诞生了华夏先民发源地,进而有了以华夏代表中国的称谓。

我国农业的先驱神农氏尝百草,其实就是农作物选种过程。在长治一带,神农氏与炎帝是同一人,他在百谷山上不仅选种,而且教民耕作。所以他是农耕经济的带头人。晋南传说,教华夏民众稼穑的是后稷,所以稷王山上有“五谷石”。禹王坪上也有禹王教民农耕的故事。

按采摘经济走向农耕经济发展规律,应当是先选种,后耕作。所以长治炎帝在先,运城稷王靠后。耕种要土地,因此后稷也成为土地之大神。于是出现“皇天后土”的成语。三皇五帝是天神,稷王是地神。

到今天为止,轩辕黄帝是我国第一个帝皇。他到底出生在冀北的涿鹿还是陕西渭河上游,至今仍无定论。同时炎帝究竟由湖北北上而到长治,还是由东方西迁而到长治,抑或就在长治当地生长,今天也是莫衷一是。我们无需考证他的出生地,历史上究竟有无这个人尚在怀疑中,何论其出生地。考古学再发达,也证明不了古人的姓氏,没有文字何来姓氏考古。

我们总以为,那些神话故事传说多的地方总与当地的历史有关。“无风不起浪”。长治地区到运城地区这一带有关神农、炎帝、稷王的故事很多,纪念他们的庙、祠,乃至陵墓也很多。而且后来历朝历代都有帝王来祭祀礼拜。所以它成为我国农业发源地,是得到历史所公认的。

中国人在国外常自称是炎黄子孙,也就是炎帝与黄帝的后代。世所公认黄帝源出陕西,炎帝源出晋南,这也证明晋陕一带是我国先祖的诞生地,也是农业经济的根基所在。

北京大学陈铁梅编著的《科技考古学》中,论述了冀南、豫北的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层中都发现过粟的遗存,从而证实了包括晋南在内的晋豫三角区确实是8000年前中原农业的发源地。通过人骨化石中碳同位素的测定,获知比裴李岗文化稍晚的仰韶文化层中,人们食物50%来自粟和黍,到了龙山文化期,襄汾陶寺人骨碳同位素计算,这类粮食作物已占人体食物总量的85%,这几乎和近代人的摄入食物量相等。说明那时人们食物已完全依仗种植的粮食。

陶寺石磬,约夏代,长95厘米,高32厘米,1978~1985年山西襄汾陶寺3002号墓出土

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晋南已进入农业社会。这里的先民早已学会使用陶器、木器。夏县下阴考古中,首个被人切开的蚕茧化石,证明人们已学会养蚕抽丝,不再披兽皮树叶了。陶寺文化中还出土了我国最原始最古老的石磬,万荣荆村挖出了该时期烧制的吹奏乐器陶埙,已能发出四个音。这反映出当时还具有一定文化生活。

上述几种考古资料表明,晋南确为我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