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安好~
不论是讲善恶、或是讲非善非恶、甚至讲非善恶非不善恶等语,这是要看说法的当时,是以什麼为主题而有差别。
譬如在维摩诘经有说到: "善能分别诸法相",可是後面又有说:"不观是菩提..不会是菩提..",那佛藏经也有类似的例子,譬如"随此比丘闻是诸经违逆不信,心不通达无上菩提,教语诸人『非佛所说』,舍利弗,佛说是人则为谤法...如是恶人於此法中自作障道,无复生分,无有信心,但好衣食贪乐世利,我说此人必堕地狱。",又如"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如第一句"善能分别诸法相"是指菩萨通达第一义之後,能分别一切诸法之法相而为人演说其差别义,就好像菩萨若要教导众生断我见,那就得先教导众生去区分五阴的内涵,这也是种分别。
那第二句"不观是菩提、不会是菩提",这就是在宣说真如佛心,也是本来面目的自性了。当然不可因为前後所说看似不同,就说佛菩萨说法前後矛盾,这就会不小心成就了谤法重罪了。
那佛藏经的举例第一句,是在讲因果报应,而不是在说真如佛心的自性、也不是讲五阴的无常、无自性。
而第二句的"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这句话是把生灭五阴与不生灭的真如佛心和合运作的总相,合在一起讲。这意思是说,譬如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生灭的,但追究其实,是由於真如佛心涵藏了身根种子、在加上有无明烦恼、以及父母精血为缘,真如佛心随此缘而摄持了受精卵、并且令受精卵成长至我们此生的人形;因此,虽然身体有生灭,但是真如佛心常恒不坏、无生灭,而且又一世一世不断的出生肉身供给我们七转识所用,所以讲肉身汇归於真如佛心时,其实也是无生无灭的,因为肉身本来就不会自己出生、也不会由真如佛心以外的任何一法出生,而是本真如佛心的妙真如性,才会有一世又一世的肉身显现,所以,当悟明真如佛心时,在把肉身 甚至一切法汇归於真如佛心来看待的话,就可以说:
一切法本不生、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
那回到楼主所问的问题:
首先,二元对立并不是佛教所说,而是近代的一种哲学理论,很巧的是,它跟西藏的应成中观思想很类似: 简单的说,就是把对方所说的言论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加以否定、解体,但是辩论者本身并没有持任何一种立场。 可是这种批判思想最大窠臼在於: 落入断灭见。这是无法避免的悲哀,因为他们并没有实证一切万法的根本: 真如佛心,无法现见一切法都是从真如佛心藉诸缘所变现。所以,在怎样的批判、解体,不是落入断灭空无、就是无穷过。
接著,佛法的中观、中道观,并不是说有善的同时一定有恶,而是说:
世间一切万法,不论是物质色法,或是心法,如意识、眼耳鼻舌身五识、甚至末那识等,其本身的现象、运作过程,都是无常、生灭、苦、无我、无自性、空、空相----这是生灭无常的一面(空)。
然而,虽然这一切万法都是无常,却都是又不生灭、常恒如如的真如佛心所变现,而真如佛心与这些所出生的一切法,是和合运作但没有混在一起----这是常恒不坏的一面(不空)。
因此,你说的杀人也好、节约用水也好,那些只是暂在世间生灭万法的角度来看,不论从不同的眼光角度去看这些事情,其性质都是无常空、无自性。因为都是从世间的立场去看,也可以说是从意识的思维去看待。
但是,当你有一天亲证了真如佛心,那你倒水喝茶的时候,无妨说:
只如我这倒水喝茶,与某某人街上乱杀人无二无分别!!!
当然,这是从真如佛心来看待,而说一切法平等平等,并不是说就不用担因果报应了,因为你造的种种善恶,都会由真如心如实收藏不空,未来还是要受报。
所以楼主再看经论的时候,如果能抓住佛法说空、不空的义理,就会知道哪些部分只是再说世间无常的事相上而已,哪些部分则是专说真如佛心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中道性、无我性,哪些部分却是将生灭的世间万法与真如佛心合在一起说。那这样子,就不至於误解佛经了。
所谓善恶是我们在区分,不是佛在区分。举个例子,有人要伤害你,你就会认为他是恶人。但如果你与佛有相同的见地时,你会认为那个人只不过是这世上受苦的众生之一,他是由于被无名蒙蔽所以才认为只有伤害你他的痛苦才能减轻,所以才要伤害你的。之所以佛有这样的见地,是因为佛没有我执。善恶其实是我们在分辨之后产生的不是本来就有的。是先有了“我”才有符合我的利益,和不符合我的利益之说。符合我的利益的就是善的,不符合我的利益的就是恶的。
佛从没说过有“二元对立”,他是说对于我们来说有“二元对立”。且不可断章取义,害人害己。
对于你的问题,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和你交流沟通一下:
首先,佛法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之分,世间法是从“有”的角度展开的,出世间法则是从“无”的角度展开的。区分善恶属于世间法的范畴,不分别善恶则属于出世间法的范畴。解脱自己主要从无下手,度众生则是从有下手。阅读佛经,首先要搞清楚你读的佛经讲的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讲的是“有”还是“无”,否则,你会读的一头雾水,觉得佛法有很多矛盾,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其次,佛教判断善恶的标准与世间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佛教判断善恶的标准是发心,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他人(他人等同于法界众生)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你行的就是善,否则,就是恶;世间的标准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勉强的理解为只要不对他人(他人只等同于人累)造成伤害就是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标准的差异:一,佛教的标准立足于内在的实质,即发心或者说心愿;而世间的标准则仅仅立足于表象,只看表面的现象,而不管做事的动机。比如,你心怀恶念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去帮助人,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在世间看来是善事,在佛法看来则是恶事。二,两个标准涵盖的范围不一样,佛法的标准涵盖法界众生,包括六道众生,而世间的标准仅仅涵盖人类自己。所以佛法标准的外延是远大于世间标准的外延的。
第三,对于经历几千年而延续下来的佛经,在自己还没有搞清楚之前,或者浅尝辄止后,不要轻言佛经有错。你想想,历代高僧大德穷其一生研修佛法,都未曾言佛经有错,你仅仅骑马观花,就断言佛经有错,你不觉得自己的判断有点轻率鲁莽吗?
这在佛教里叫做分别之见,菩萨所修者虽为不二法门,无分别之想,但是菩萨行事却是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此法乃佛世尊所传,佛法是以幻灭幻,以幻制幻,以有为修无为之法,
众生本就累世累劫心在幻中,想要一下摆脱诸幻,成就佛道,无异于痴人说梦,
故而自然要审时度势,因材施教,不能以佛菩萨的境界去要求众生立刻做到,而是
慢慢修证,这就叫做法有三乘,因人而异
这本来就是个矛盾的世界。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面,有光就有暗,你说的基本上就是政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