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风格其一为简约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其内在素质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海明威就是根据“冰山”原理来创作作品,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其文体与结构上:
(1)清新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体奠定了他作为那个时代最富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散文体作家的地位。文体风格具有简洁性、含蓄型的特点:a他以简约、清新的文体净化了文风。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基本都是很卓绝的语句、很简单的句子结构、常用词或日常用语,他厌恶“大字眼”,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从而使作者、对象与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取得清晰自然、真切疏朗的艺术效果。b采用多种简约、含蓄却内涵丰富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中常包含很多潜台词,他的喜怒哀乐从不过分描写,只是包含在简约的景色描写、人物动作里。他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心独白、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等来表现复杂的心理。这些含而不露的写法为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笔不到意到的艺术神韵。
(2)在作品结构上,海明威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也从不写恢弘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做冰山的八分之气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的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老人与海》,本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村庄中的每个人物、谈么怎样谋生、受教育等等,但小说实际上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多字,仅集中描写了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
恰好前两天刚做过关于海明威的presentation. 呵呵。冰山风格是海明威提出的一种写作风格,其包含两个意义,一是力求简洁,删去所有不必要的叙述成分;二是经验省略,这与传统的留白风格不同,传统留白风格是含蓄的表达手法,而冰山风格不是。经验省略,如:删去所有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得到的认知等。而海明威这一风格的提出是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华丽的辞藻是学者常用的,而海明威没有去上大学,直接做了一名新闻记者,使他没有机会学习华丽的辞藻风格,而报社的要求又是力求简洁,也就为他的写作风格奠定基础。而他在意大利前线时需要把写作稿件等以电报形式发回国内,也就必须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在《永别了,武器》的末尾,有这样一段对白:
我走进了房间。
“你现在不能进来,”一个护士说。
“是的,我能。”我说。
“你不能进来。”
“你出去。”我说,“另一个也出去。”
这就是海明威追求的写作效果。开始并不说明有几个护士在房间里,但通过对话,读者可以推断出是两个护士。他不直接描写“我”有多悲伤,多愤怒,但从语言中也可以看得出“我”失去爱人的痛苦。
差不多就是这些了。但愿能对你有点用处吧。
冰山原理:是海明威提出的一种创作主张:“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意为作家要有深厚宽广的生活和感情基础以构成冰山藏在水下八分之七。但在表达时不要面面俱到,把话说尽。而要凝炼、含蓄。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以简约著称,被称为“冰山风格”。他强调用最简单的语言,省略不必要的描述,以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
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中,他常常采用一种“冰山原理”,即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隐藏在简洁的叙述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想象。这种写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阅读体验。
在长篇小说方面,海明威的代表作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等。这些小说同样以简约著称,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和对话的刻画,展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是他独特的创作手法,这种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阅读体验,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