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的屏下指纹,苹果的Face ID,依然成为了两大阵营对于未来智能手机消费习惯的一次赌注,在2017年苹果率先推出真正意义上的3D人脸识别技术的时候,一度引起了手机行业的惊喜,以为由此找到了新的创新突破点。
但我们后面看到,苹果在全系产品都放弃了指纹,全部改用Face ID技术,并且消费者普遍都认为强过指纹,但像华为、小米在后续的机型就基本就没怎么推进结构光技术了,具体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成本问题,苹果手机售价高,利润高,而人脸识别组件蛮贵的,苹果也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利润。而国产机售价低,追求性价比,利润低,加了高成本的东西进去,提价不好卖,不提价要亏本,所以很尴尬,最后发现其他的安卓机都没怎么普及,也就放弃了。
最关键的原因其实是生态。苹果强大的iOS生态,可以让众APP厂商第一时间就可以从指纹过渡到Face ID,这样这个人脸识别才真正有意义,各种解锁,登陆,付款直接就用人脸代替了指纹,方便得很。但安卓生态不统一,大家的人脸识别技术不统一,接口不统一,所以第三方APP无法做到适配所有的手机都使用人脸识别来登陆,解锁,付款等。
所以我们看到之前有些安卓机,明明有3D结构光,却无法使用其来付款,登陆,还必须要用指纹,或者要密码。
所以随着全面屏趋势,再考虑最重要的造价因素和供应链因素,估计结构光会昙花一现。未来会很快看到屏下指纹配合全面屏形成更大的主流并维持下去,而采用结构光人脸的机型除了苹果之外,估计也只会有几款面子机型会采用。毫无疑问,屏下指纹技术适应性更广。所以像华为、小米这些厂商试验了后,觉得这玩意在苹果机上是实用,在安卓机上真只是噱头之后,就放弃了。
主要是现在人脸识别还不是特别先进,所以这个只是刚开始。
因为3D人脸识别需要很多的技术研究,所以放弃了。
因为人脸识别的话,如果有相同脸部特征的人怎么办?
华为与谷歌的又一项合作被叫停,谷歌欲哭无泪,这一招是自损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