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对他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5-04-14 09:22: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水浒里的武松和鲁智深,都是武艺高超之人。前者曾经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也曾醉打蒋门神,杀死张都监全家。上了梁山接受招安后,他还有斩杀辽将耶律得重、方貌、贝应夔等。后者曾三拳打死镇关西,捉拿夏侯成,生擒方腊。武松与鲁智深,可以算是梁山两大顶尖步战高手。

同为步战高手,两人力气也都大的惊人。武松打死猛虎,把三五百斤的石头抛起一丈多高,已然骇人,鲁智深嫌弃杨柳树上,乌鸦吵闹,居然能倒拔垂杨柳,更是堪称神人。须知,能做鸟窝的柳树,必然不会细小,柳树又盘根错节,没有万斤力气,显然做不到。

说起来,鲁智深之所以倒拔垂杨柳,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和泼皮们吃酒时,被乌鸦吵到了。

正在那里喧哄,只听得门外老鸦哇哇的叫。众人有叩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智深道:“你们做甚么鸟乱?”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水浒传》

从原著可见,乌鸦叫代表着有口舌之争。“赤口上天,白舌入地”中,“赤口”和“白舌”代表的都是恶毒话,类似于毒咒。泼皮们听到乌鸦叫就扣齿(上下齿碰击,属于祝告动作)祷告,可见这毒咒还很吓人。他们希望这些恶毒的言语都上天或者下地,别落在自己身上。

实际上,鲁智深和泼皮们听到乌鸦叫时,应该欢喜才对,不会觉得厌烦。

在今天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很多人都讨厌乌鸦叫。他们认为,乌鸦叫声预示着灾难,甚至连喜鹊叫都觉得不吉利,要赶跑。但是也有些地方的人喜欢喜鹊乌鸦叫,他们觉得喜鹊“早报喜,晚报财,中午报了客人来”。

这种看法并非迷信,因为早在古代就出现了。


南人喜鹊而恶乌,北人喜乌而恶鹊,好恶之不同有若是。——薛士隆《信乌赋》

根据宋人薛士隆的文章可知,宋代时,北方的人们喜欢乌鸦,讨厌喜鹊;南方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喜欢喜鹊而讨厌乌鸦。鲁智深是渭州人氏,相当于今天的甘肃凉州;他倒拔垂杨柳的地方在大相国寺,也属于北方,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对乌鸦声音不应该如此排斥。

为什么会喜欢乌鸦呢?因为乌鸦懂得反哺。

至迟在秦汉时,人们就发现,乌鸦长大了会反过来喂养父母,所以人们称乌鸦为“孝乌”“慈乌”,《说文解字》《禽经》《古今注》都有提及。

至于喜鹊,因为总是叽叽喳喳,像是小人在背后搬弄是非,乱嚼舌头一样,所以北人不喜欢。《北齐书》就说过“鹊言不善,当有口舌事”。

宋代之前,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北人“喜鸦恶鹊”是主流。后来随着衣冠南渡、宋人南迁,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于是,南方“喜鹊恶鸦”的风俗成为主流主流。

莫非到了明朝,北人“喜鸦恶鹊”的习俗发生了逆转,施耐庵是根据自己的时代所写?不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过“然北人喜鸦恶鹊,南人喜鹊恶鸦”的话。可见彼时,北方人依旧是“喜鸦恶鹊”。

唯一的解释,施耐庵是根据自己来写的,因为他是苏州人,属于南方,所以认为鲁智深和泼皮们会讨厌乌鸦。

当然,本文只是说宋明之时,南北方人对待喜鹊和乌鸦的态度,属于大范围,不考虑特例。毕竟北人“喜鸦恶鹊”,不代表每个北方人都会“喜鸦恶鹊”。

回答2: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借酒劲拔杨柳的故事

回答3:

没有任何的影响,因为当时只有几个泼皮无赖,看到了鲁智深将树连根拔起,其他人并没有看到,而且日后鲁智深再也没有提及过此事。

回答4:

倒拔杨柳,名动天下,世人皆知,身份也暴露了,后来也被迫上梁山落草为寇。

回答5:

因为这件事情他在江湖上很多人都认识了,在他上了梁山以后,因为他非常有实力,所以人们也对他非常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