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两篇作文,《我们》《他们》,600——700字

2025-04-14 17:51:5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我们》
相遇
和她相遇是在一个星期天的中午,那天我在店里帮忙。她刚从这买了两袋盐,可不一会儿,她又回来了,还大声嚷嚷着:“找错了,找错了!”我心想,找错了活该,谁叫你刚才不数的。虽然我强忍着没说出来,但我的脸色一定很难看。只见她把钱放在柜台上说:“两袋盐是一元六角,我总共才给了你五元钱,可你却找了我八元四角。要都向你这样做生意,不就亏大了。” 啊!原来是这样,我多找了她五元钱,她竟然是来退钱的。我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羞愧,便真诚地说了句谢谢。她说,没什么好谢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诚实,不能贪小便宜。在和她的闲聊中,我知道她和我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只是不同班而已。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知道有一粒种子已悄然落进了我的心田。
相处
初二分班时,我俩分到了同一个班级。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不小心把胳膊摔折了,医生建议卧床休息,这怎么行呢?落下功课怎么办?一向争强好胜的我坚决不同意。这时,她走来了,主动承包了我所有的活计:买水买饭、涮碗洗碟、铺床叠被,上课还帮我记笔记,俨然成了我的保姆,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那段时间,妈妈忙着做生意,没有时间给我做好吃的,她就经常给我带蒸饺,肉馅的,特好吃。如果没有她真诚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和她相处,所有的烦恼都会随风而去,感觉特别轻松愉快。我知道,那粒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了。
相知
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了烦恼我们会找对方倾诉;遇到难题我们会共同解决;获得成功我们会让对方分享。我们成天形影不离,好得就像亲姐妹一样,同学们都戏称我们俩是“连体人”。 可进入初三以后,我发现她的话少了,精神也不怎么好,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问她原因,她也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才知道,她和一男生暗暗好上了,可最近,那男生又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孩。我真想把那男生痛打一顿,可理智告诉我:不能鲁莽行事。我必须多陪伴她,多安慰她,尽早把她从那泥潭中拉出来。我对她说:“这样一个薄情寡义的人有什么好留恋的,为他浪费那么多时间简直太可惜了。要是换了我,早就把他忘得一干二净了,我可不愿做傻瓜。”“什么,你说我是傻瓜?”“对,你就是个十足的大傻瓜!”盯着她的眼睛,我一字一顿的说。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她一改往日的萎靡不振,重又变得爱说爱笑,爱唱爱跳了。看着她活泼开朗的样子,我知道我们俩用真诚浇灌的友谊之花终于开放了。

回答2:

《他们,是英雄》
他们,是时代造就的。一时的风起云涌,英雄,就从茫茫戈壁、从莽莽土尘、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最后留下的是后辈滔滔不绝的景仰和溢美之词。

  取掉英雄们头上的光环,让我们重新审视他们,那数千年来的血洗疆场、金戈铁马,一人功成万骨枯!我们需要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英雄,凌驾于历史之上,孤傲地存在着。这些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历史书上的一段文字,字迹清晰,形象却是模糊的,那样的英雄离我们的心太远,我们只有仰望他们。

  于丹教授讲述自己的《论语》心得时,曾说道,孔圣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通过《论语》,我们能读懂圣人的心,能走近圣人。这样的“圣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英雄”。这种英雄,才值得我们去铭记。这种英雄有温暖的气息,让我们感到,历史,纵使数千年的时光变迁,英雄与我们始终亲近。

  我想到了陶渊明,他一生政绩平平,只是一介文人,隐逸乡间,采菊东篱下,闲适如云间鹤。这样一个世外高人,他的豁达,被后人屡屡称颂,只是这种心境,如今只怕再难做到。

  说他为英雄,听起来似乎很不贴切,他的形象在世人脑海中,只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可这样的人,却让我们感到亲近,就像一位辛勤的田园耕作者,把自己的那份心境传达给每个人,把自己“乐以忘忧”的乐观态度教给每一个人,我们现代人,同样能感觉得到这种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英雄,但却被每个人回以景仰的微笑,这种景仰,同样也是感激,是对英雄的感激,这种感激发自内心。

  英雄,关键在于渗入百姓的内心,历史书上的泛泛而谈,我们根本不需要。

  重新定义英雄,英雄是穿越千年尘埃来到我们身边的朋友,他能把数千年间的历史化成一抹简单的微笑,融入我们的心中。历史不再遥远,英雄不再遥远,我们与英雄一起,再次轮回在悠长的时光隧道里,体味他们鲜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