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有强有弱,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一个里氏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一个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发电量的总和。1995年1月2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次大战是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 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用来划分地震烈度标准的是地震程度烈度表。(见下表) 震级和烈度是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的烈度大小却很不一样。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破坏程度。显然,炸弹装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破坏力越大;离炸弹爆炸的地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越远,烈度就越低。地面上的各点中,震中附近离震源最近,烈度自然就最高。震中地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我国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30千米,对于这类地震,震级为3级时,震中烈度为三度,震级5级时震中烈度一般为六至七度,震级为7级时震中烈度为9至10度。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的现象在任何一次地震发生时都存在。 地震烈度除了与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关外,还与地震时岩石破裂错动的方向、地质构造、各地的图纸条件和地下水分布状况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同一个地震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点,地震烈度也可能不同。 烈度(单位:度)具体表现 一二度人完全感觉不到 三度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 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 六度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 七至八度地面裂缝 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黄色炸药(TNT)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我国把烈度分为十二度,它的内容大致如下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摘选 烈度 人的 感觉 对建筑物 的影响 其它现象 一 无感 二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三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四 室内多数人感觉,室外少数人感觉,少数人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五 室内普遍有感,室外多数人感觉,多数人惊醒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用,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 不稳的器物翻倒 六 惊慌失措、仓惶出逃。 损坏棗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散土上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七 大多数人仓惶出逃。 轻度破坏,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河崖出现坍方,喷砂冒水现象,松软土裂缝较多,砖烟囱中等破坏。 八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干硬土上有裂缝,大多数烟囱严重破坏 九 坐立不稳,行走的人可能摔跤。 严重破坏,墙体龟裂,局部倒塌修复困难。 多处出现裂缝,滑坡坍方常见,砖烟囱倒塌 十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出几尺远、有抛起感。 倒塌,大部倒塌,不堪修复 山崩地裂出现,拱桥破坏,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塌 十一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拱桥毁坏。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震级的测定需要考虑地震深度和震中距离。现在测定地震是依靠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级。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是一种近震震级。此外,还有面波震级,体波震级,P震相测定的震级,PP震相测定的震级,利用持续时间测定的震级等,现在认定的测定震级的方法有20余种,不同方法测定的震级可以通过一定公式换算。现在比较通用的震级是Ms震级,也称为统一震级,可直接用M表示。
我国现在使用的是统一震级Ms,最后的结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级。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 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