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传入中国是在15世纪初,由当时的马六甲王国传入。
从文字记载来看,明代张宁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见过的两副眼镜,张宁是1454年进士。与此同时,罗懋登在16世纪末著《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的第五十回写道:永乐八年(1410年),满剌加国王朝贡“叆叇十枚”。
满剌加国王是指的马六甲王朝,这句话的意思是,永乐八年(1410年),马六甲王朝的国王朝贡了眼镜十个。因此,可以说,眼镜传入中国已有600年的历史了。
扩展资料:
我国的眼镜的发源
中国的姑苏(苏州)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苏州生产眼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对我国的眼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代崇祯初年(西元1628年)、苏州眼镜史上山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字文玉,又字泗滨,原籍吴江。
他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方便。于是他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镜上的镜片。他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
这种牵陀车,就是所谓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
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验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
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方便舒适,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这是我国自主验光配镜的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眼镜
我国古无眼镜,学子和年长者苦于近视老化或散光无法读写,唐大诗人杜甫也不例外,晚年老眼昏花,曾叹曰视物如雾中观花,不能写无法读只能听。对其创作必有很大影响。
从文字记载来看,眼镜传入中 国是在15世纪初的事。明代张宁在其著述中 提到他见过的两副眼镜,张宁是1454年进士。 与此同时,罗懋登在16世纪末著《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的第五十回写道:永 乐八年(1410年),满剌加国王朝贡“叆叇 十枚”,因此,可以说,眼镜传入中国已有 600年的历史了。这些记载与《南都繁会景 物图卷》的绘画相互印证,表明早期欧洲的 眼镜曾通过海路或西北地区的陆路传入中国。
我国最早论及眼镜的记载为明万历年间,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提学副使湖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名曰□叇。”□叇初译“矮纳”,系阿拉伯语言,后将眼镜定名为□叇,出自《意林·晏子》:“星之昭昭,不如日月之□叇。”清赵翼《陔余丛考》载:“古末有眼镜,至明始有之,此物在前明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自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本来自外洋,皆玻璃所制,后广东人仿其式以水晶制成。”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又曰:“眼镜前朝只有单照,以手持之而用。”
眼镜在明清时代被视为奇珍异宝,稀罕之物,眼镜随着西洋传教士和胡商传入中国,至乾隆以后,苏广工匠已能小批量生产,店铺云集,价格亦随之回落。并有聪慧工匠加以改进,发明了中国式镜架,从存世的实物可以观察,较早镜架用马粪纸制成形,如车辆内胎,外用黑漆涂刷,干后坚硬光洁,镜片夹在圆圈内,轻巧而避震,圈旁有两小孔,穿绳索挂于耳后,以后又用白铜牛角甚至玳瑁等良材制作镜架,同时又增加了眼镜脚,这就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眼镜的使用。
清代中叶眼镜已较为普及,既然眼镜为人宝之,眼镜盒也应运而生。有木雕、皮覆、缎缝、铜刻、漆制、壳造,争奇斗艳、目不暇接,大多眼镜盒穿绳带、垂流苏佩于腰间,如同玉佩、荷包、烟袋招摇过市。拙藏有明清眼镜若干。其中有副白铜雕梁玳瑁水晶眼镜较为珍奇。玳瑁产于海南,是长寿吉祥之珍。常佩可趋吉纳福避邪消灾,《本草纲目》载:“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中医认为水晶有清心明目降压消炎之效。玳瑁配以水晶,珠联璧合,是名副其实的保健产品,更为稀奇的是白铜鼻梁皆为镂空雕刻,细梁上刻有四枚相连中空古钱,意为福在眼前。古时一无钻床、二无激光,雕刻如此细小铜件,功夫之深,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