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中心原子价电子对数=σ 键数+孤电子对数,如果已知 σ 键数和孤电子对数,就可以逆向判断出中心原子价电子对数,从而判断出杂化方式。
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里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根据取代反应机理,发生取代后,其中心原子的结构和成键方式都应该不变。 由此启发对于一些复杂的分子,可以将其中的某些原子团代换成原子,变成简单熟悉的分子,根据这个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杂化轨道类型,来判断原来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杂化轨道类型。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对于ABm型分子(A为中心原子,B为配位原子),分子的价电子对数可以通过下列计算确定:n=1/2(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每个配位原子予中心原子提供的价电子数×m),配位原子中卤素原子、氢原子提供1个价电子。
氧原子和硫原子按提供2个价电子计算,若为离子,须将离子电荷计算在内,n=1/2(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每个配位原子提供的价电子数×m±离子电荷数),阳离子取-,阴离子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化轨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心原子
1、判断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的数量。
2.找出与中心原子相连的原子数(即形成的σ键的数量)。
3.若二者相加等于2,那么中心原子采用SP杂化;若等于3,那么中心原子采用SP2杂化;若等于4,那么中心原子采用SP3杂化。
如乙烯,碳原子为中心原子,与其连接的原子数为3,同时碳的4个价电子均成键(3个σ键加1个π键),故孤对电子对数为零,所以0+3=3,采取SP2杂化。
如氧化氢,氧原子为中心原子,与氧原子相连的原子数为2,同时氧剩余两对孤对电子,所以2+2=4,采用sp3杂化。
扩展资料:
杂化轨道的角度函数在某个方向的值比杂化前的大得多,更有利于原子轨道间最大程度地重叠,因而杂化轨道比原来轨道的成键能力强(轨道是在杂化之后再成键)。
杂化轨道之间力图在空间取最大夹角分布,使相互间的排斥能最小,故形成的键较稳定。不同类型的杂化轨道之间夹角不同,成键后所形成的分子就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
只有最外电子层中不同能级中的电子可以进行轨道杂化,且在第一层的两个电子不参与反应。不同能级中的电子在进行轨道杂化时,电子会从能量低的层跃迁到能量高的层。
并且杂化以后的各电子轨道能量相等又高于原来的能量较低的能级的能量而低于原来能量较高的能级的能量。当然的,有几个原子轨道参加杂化,杂化后就生成几个杂化轨道。
价层电子对互斥原理:用化合物中各原子的价层电子数总和除以二,得到的数就是价层电子对数.其中当氧族元素不是作为中心原子时,氧族元素的价层电子数以0计算.得到的价层电子对数为对应的杂化方式.(2为sp杂化,3为sp2,4为sp3杂化…)例如甲烷,是CH4,所以价层电子对数为(4+4=8,8/2=4,)所以为sp3杂化;又如SO2,作中心原子的硫的要算上,非中心原子的氧的就不用算,所以为6/2=3,所以为sp2杂化.等
杂化类型主要就是sp,sp2,sp3.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看激发后的原子有几个单电子与孤对电子。比如说c原子,激发后有4个电子,那就是sp3。如果有3个,那就是sp2,有一个就是sp。实际分子构型必须要考虑孤对电子,比如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