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宋朝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武将可以担任枢密副使,但是不能担任枢密正使。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朝代,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重文轻武,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自身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宋朝之前,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藩镇割据,所谓的藩镇割据就是因为武将拥兵自立,所以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就要杜绝这种现象再次产生。
因此,宋朝国策极大地削弱地方的势力,削弱武将的势力,通过重用文官压制武将,用文人治国,所以宋达的士人待遇最为优渥。为了削弱军事将领的实力,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首先要扩充中央禁军,把地方上的精锐全部扩充到中央,这样留给地方的都是老弱残兵。然后实行更戍法,将军不认识自己的士兵,士兵不认识自己的将军。虽然这样可以避免武将造反但是也造成了军队的孱弱。
还有就是枢密使作为掌管兵部的官职,也一样不能有武将来担任,所以当要立狄青为枢密使的时候,所有人都反对向皇帝哭诉不能违背祖训啊。因此最后皇帝只能让狄青担任枢密副使,没有担任枢密正使。后来这些文官和皇帝还是猜忌狄青,将狄青贬出京城去陈州,并且免去了狄青的枢密副使的职位,之后狄青一直郁郁寡欢,最后在1057年口生毒疮,随后病逝。
因为宋朝以文治国,枢密使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官职,狄青虽然武功很高强,但是在文史方面确实不如正宗出身的文人,因此所有人都不相信他能胜任疏密史的工作。狄青家中非常贫困,他的哥哥因为和别人打架被收押进监狱,按照惯例,狄青的哥哥是要经历军旅生活的。可是哥哥身子比较弱,如果去军队里,必定坚持不下来。狄青就代替哥哥去参加军旅生活,他非常能吃苦,进入军队之后,他不断地磨练自己,天天训练,虽然衣食住行并不能保证的很好,但是他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很多。后来狄青因为为人豪爽仗义很快就被上司赏识,上司派他去守卫陕西保安这个地方。
当时陕西保安还算是比较安全,上司本以为这样狄青可以轻松点,没想到陕西保安一带竟然有敌军在埋伏,狄青一去就发现了不对劲,但是当时保安并没有有能力的主帅。狄青于是主动请缨上战场,他也确实有能力,上战场之后一路长驱直上,把敌军打得落落花流水。此后,狄青为了威慑敌人,就在自己脸上刺向了刺青。慢慢地狄青就在军中有了声望,随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受到提拔,进入中央。
狄青知道自己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能受到赏识更加不容易,于是他对君主非常忠心,君主也明白他的心思,知道这是个可塑之才。不过狄青也清楚自己几斤几两,虽然他在打仗方面很有天赋,可是自己确实是一个没文化的人,因为从小接触的教育不好,别人说他不能胜任枢密使的时候他也不生气。
北宋武将狄青,没有任何缺点,之所以所有人都反对他做枢密使,是因为他不是文官出身。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将,因其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在宋夏战争中,立下卓越的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经历二十五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1057年狄青去世,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文武之争:宋重文轻武,怕武人篡政。
不是反对狄青,而是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重文抑武所有的武将见到文臣都要自动矮一个级别行礼参见。赵家一直记得他们是怎么坐上皇位的所以对武将一直很忌惮,枢密使这种可以调兵的位置要么是文臣要么就是童贯这样的太监。那时候武将是不能和士兵待在一起的,训练的是一个人带兵的必须是另一个人 武将是没有资格训练士兵的 才有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文臣也怕狄青变成枢密使会损坏他们的利益所以当然人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