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随即宣布解体,在这之前苏联军事实力可谓超级强悍,几乎拥有400万的武装力量,军事设备充足,随着解体之后,这些武器和资源也被瓜分。
都说东西是死的,自然比较好分配,可是当时还面临一大难题,那就是这些士兵怎么办?苏联当时士兵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据统计,苏联陆军200万、空军120万、海军50万,此外还有50万人的其他兵种,这些士兵都来自15个不同国家的地方,尤其是他们的国籍究竟算哪个国家的?
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将军队最高指挥权和核发射按钮等一批珍贵材料交给了叶利钦。
所以苏联解体时俄罗斯掌握大权,他们采取军队就地所属国家的原则,也就是说军队驻地在哪里,士兵就属于哪个国籍,但是这一做法似乎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毕竟很多士兵都是从原本自己得国家来到这里,如果成了这个国家的人,那将意味着他们和自己得亲人分离,还不是同一个国籍,很多士兵根本接受不了。
后来经过多个国家进行会议商讨,最后决定按以下几个方法分配。
一:官兵自愿效忠原则
只要士兵愿意在军队驻地,也愿意在这个国家,再加上该国家愿意接收,就可以达成一致,当然如果不愿意的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
二:部队官兵籍贯原则
也就是说这个士兵原本是哪个国籍,解体后就是哪个国籍,但是也不强求,比如原本是乌克兰国籍,解体后士兵不想在乌克兰,或者他们在在当地成家立业了,毕竟苏联几十年,很多士兵背井离乡很多年,所以可以按照他们自己得意愿更换国籍。
三:俄罗斯国籍
苏联解体后,大多国家国力下降,他们大多无法供养庞大的军队士兵,所以当时俄罗斯接收的士兵最多,部队士兵达200万人。
虽说大多士兵有的继续在当地服役、有的就近分配、有的退役回自己国家。但是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那些不想退役,但是所在的军队又不是自己国家的,对于这类士兵,俄罗斯又捡了个便宜,俄罗斯声称,这类士兵一律归俄罗斯接收。
以上就是苏联解体后士兵如何分配国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