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风筝的发展有了怎样的创新?

2025-04-14 13:25: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北宋宋徽宗时期,江南钱塘地区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叫李东。李东聪明活泼,非常机智。

有一天李东与小伙伴们一起去街上放风筝,他们一不小心,将风筝的风筝线扯断了,风筝被风吹到了一个员外的花园里。那个员外是钱塘有名的富人,他非常有钱,但是很凶,而且自以为有些才华,总是看不起别人。

小伙伴们都很胆小,他们害怕那个员外,都不敢去要他家风筝。唯独李东胆子比较大,他翻墙想去拾回风筝。

正好这个员外在家中院子里喝茶,他看见从墙外跳进来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跳。后来员外看李东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而且通过跟李东交谈,也知道了他是来捡回风筝的。

于是,那个员外便拿着风筝逗李东,他说:“小孩,你想要风筝是吧!那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我就还你这风筝。”

李东点头同意了,墙外的小伙伴们怕李东出事,都爬上墙头上往里看。

员外看到那群小孩,他便以此为题目对李东说:“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李东看了看员外的气派,知道他肯定是个大官,便觉得这个员外一定有2000石的俸禄,于是他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员外二千石,唯公……”

李东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来,而且他还笑着说:“唯公……唯公……”他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了起来。

员外以为他对不上,得意地说:“小孩,唯公什么,你是不是对不上了?”

李东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我故意不说。”

员外不懂什么意思,便问他:“这是为什么呀?”

李东说:“你如果还我风筝,那这句便是‘唯公廉’,如果你不还给我,那就是‘唯公贪’了。”

这员外一听就笑了,他觉得这孩子非常聪明,而且很有机智。他这样的大人物,自然也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风筝,落下个贪婪的名声,他笑着把风筝还给了李东。

在宋元时期,风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时候,人们大都是在春风和煦的二三月放飞风筝。而且宋元时期的风筝制作技艺很是高超,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这一道道工序流程都十分讲究。 

元代著名诗人谢宗可也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句,其中写道:

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已,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驰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

这也说明了,宋元时期的风筝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了。

宋代时期放风筝的风气大盛,主要是由于皇帝宋徽宗非常喜欢风筝,他不但是风筝的热心倡导者,还亲自主持编写了《宣和风筝谱》。由于皇帝对风筝的热衷,这使得风筝在我国北宋传播地很广。

后来,至南宋时期,风筝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发展了,放风筝在全国各地已经成为一种盛行的娱乐游戏。当时已经有了放风筝的比赛活动,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城郊野外,比赛方法据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卷三“西湖游幸”中记载:

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

也就是说人们各自开始放风筝,然后让两根风筝线绞在一起,若风筝线先绞断了,那它就被淘汰了,最后仍然能保持不断线的风筝才是风筝中的王者。

在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锻炼身体的功能,寻常百姓在清明节时一定要放风筝的,他们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想借此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攒下来的霉气和晦气,这也是从隋唐时期沿袭下来的风筝风俗。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和立体等几种类型,如果按地域和风格,又可以分为潍坊、南通等地方特色的风筝。

民间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比如带有音响的“鹤琴”和“锣鼓”,也有灯光装置的“灯笼”,还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这些都是我国风筝独具的特色。

我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而关于风筝技艺的书籍也有很多,如宋徽宗主持编写的《宣和风筝谱》便是其中较早的一本,其他就是宋元时期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

在宋元时期,虽然这些谱式各自都有些局限性,但它们毕竟是很可贵的风筝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除“风筝谱”之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那就是“风筝条”,通俗来说就是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

这些“风筝条”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珍贵宝物”。这就弥补了宋元时期“风筝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这也使宋元时期的风筝技艺的流传地更加完整了。

其实,宋元时期的风筝很少是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中流传的,那时候的民间的风筝工艺技艺大多都是靠“口传心授”的,这就是在宋元时期民间风筝制作艺人中使用的“诀”。它也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风筝歌诀”。

由于宋元时期风筝制作艺人都不是大儒,而是普通手艺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往往有音无字或者有字无形,歌诀在流传中丢失、修改和讹误很多。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4个字,也就是“扎”、“糊”、“绘”和“放”,也简称为“四艺”,但这四艺却与我国传统的“六艺”意思完全不同。简单地理解这四艺也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和最后放风筝这4个流程。

但实际上这4个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宋元时期我国传统风筝全部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和“接”等;“糊”包括了“选”、“裁”、“糊”和“边”等。

“绘”字包括了“色”、“底”、“描”、“染”和“修”等;最后一道工序的“放”同样也包括了“风”、“线”、“放”、“调”和“收”等。

而这宋元时期风筝艺人的四艺歌诀,他们把这些制作风筝的手艺歌诀综合活用起来,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高标准了。

详细来说,宋元时期的风筝是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4种技艺,而“扎”就是要达到左右对称,也就是左右吃风面积要相当,这其中又包括了选、劈、弯、削、接等环节。

“糊”就是要保证全体平整,保持风筝的干净利落;“绘”就是说要做到风筝远眺清楚,近看也要真实的彩绘效果,又包括了色、底、描、染、修等步骤;最后一步“放”,也就是要依据风力调整风筝提线的角度,又包括了风、线、放、调、收等。

宋元时期的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较高。而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宋元风筝在式样上,除了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它才能放飞;第二风筝还得要有提线的牵引,所谓的“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这边是没有了牵引力。

山东潍坊是我国的风筝之都,在宋元时期,潍坊就已经是非常著名的风筝产地了。后来,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

南通也是宋元时期风筝的主要产地,南通曾经放飞了一只六角板鹞,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南通位于黄海之滨的淮南地区,古人将它与潍坊相提并论,合称为“潍南江北海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