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是设立学校在学校中进行学习的。
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
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扩展资料
古人的读书方法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徐、孟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即陶渊明读书时十分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兆焯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祖冲之的学习方法
我国南北朝时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的学习方法是:“搜炼古今”.搜指搜索,博采众长,广泛地学习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研究,经过自己的消化,提炼.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为他的几代祖先都在中国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几代人研究历法,祖父又掌管士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学技术,故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家传的科学知识.由于他思想敏捷,勤奋好学,又有好的学习方法,使他博览群书,广采各家精华;同时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规,并主张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遂使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和数学三个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东年是智力发展迟缓,上小学、中学时,老师认为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也许是他12岁时第一次读到欧氏几何的书,那严密的逻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数学学习的兴趣。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02年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跃,经常和伯尔尼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阅读各种书籍,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各种问题,他们阅读了休漠、马赫、庞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许多人的作品。有时只念了半页,甚至只念了一句就争论起来。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科学院”。这种“疯子式”集会是他的恩维十分活跃。1902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05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竟发表了五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并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明了原子的存在。1916年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取得了宏伟的成就,被科学界誉为“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大致可概括成: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朱熹提倡的学习方法
我国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赞赏先泰时期教育家总结的学习方法,提出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一穷理,笃行以体事,他主张“读书有三到:问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他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要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他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归纳为以下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心涵咏;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悬梁刺股
向老师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