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包法利夫人》:这部片改编自法国作家福楼拜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 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逐渐堕落的过程。主人公爱玛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
女主角珍玛·包法利在电影的一开场就已经死掉了。那珍玛为什么会死呢?电影以珍玛的邻居马丁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珍玛的人生最后阶段。
马丁曾经做了12年的学术型编辑,7年前继承了家乡诺曼底的面包房。他从16岁时就对小说《包法利夫人》着迷,而福楼拜就是在诺曼底完成了他的这部杰作。有一天,一对来自伦敦的包法利夫妇住进了他家隔壁的房子。妻子珍玛·包法利像《包法利夫人》里的艾玛(艾玛的原名Emma,珍玛的原名Gemma,相差一个G)一样性感迷人,丈夫查理·包法利就像《包法利夫人》中的查理·包法利一样平庸温吞。
深谙小说《包法利夫人》的马丁的内心深处的一潭死水,被撩人的珍玛搅动得波澜起伏,他迷恋上了珍玛。马丁相信,这不是巧合。这一定不是巧合。于是,这个想入非非的,有点神经质的男主,开始每天观察珍玛。。。然后,他发现,珍玛竟然真的像《包法利夫人》里的艾玛一样出轨了。。。
《新包法利夫人》还是一个女人偷情的故事,毕竟观众喜欢嘛!
但这不是福楼拜式的现实主义的偷情故事。导演植入了马丁这个角色,使得这个这个当代的偷情故事带有了现代主义的荒诞色彩。
这个故事的格局很小,就是一个多管闲事的邻里龃龊。观众通过马丁的眼睛,看珍玛偷情。同时,观众又是在看“马丁看珍玛偷情”。两种视角之间的交错,形成了一种视角的错位,使故事丰满起来,也使观众的观影体验充满愉悦。我们通过马丁的视角,得到了偷窥的快感;同时,我们又以全知视角,审视着马丁和他性感的邻居。
电影中的伪道德卫士马丁阻止珍玛偷情的计划失败了,但导演还是将珍玛置于了必死之地,而且让她死得荒诞又好笑。
福楼拜希望《包法利夫人》是警世的,让那些不安份的女性以艾玛的死亡为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包法利夫人》,“这本小说,含有一种明显的教训,如果母亲不允许她的女儿读,我想,丈夫拿给他们的夫人读,总该不坏吧。”这是直男的视角。
那法国当代导演安妮·芳婷为什么要让珍玛死呢?作为女性,她对《包法利夫人》的改编恰好与福楼拜针锋相对。陷入爱情的女人何罪之有?她像是在诘问福楼拜。难道不是男人们,结束了艾玛和珍玛们的美丽人生吗?她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这群虚伪的男人们:无论是丈夫查理、情人布列西尼、伦敦老情人,还是马丁,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珍玛,真正在乎珍玛的内心世界。
这是女性的悲剧,更是男人的悲哀。作为男性观众,看到最后,有一种被当头棒喝的感觉:女性不可辜负,何况还是那么sexy的!O(∩_∩)O~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将名著改编成电影,是为了让名著更有当代性,而不仅仅像我们常干的那样仅仅是解构和恶搞,不是吗?
感觉还是比较喜欢余华活着改编而成的电影。
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小的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候一个星期才能看一集。真的是望穿秋水呢。现在《西游记》可能是重播率最高的一个电影。不论是人物的形象。还是环境的选择都是棒极了。是多少年代儿童和成年人的?百看不厌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