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来说,一是从人类的系统发生学,也就是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探索语言和思维产生的先后顺序,乃至语言和思维产生的绝对年代,人和猿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这种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必须具有相当高的思维水平。 比如要到一定的地点支采集石料,把石料加工成一定形状并且预见到只有加工完成这种形状才能充当达到某种生产目的的工具,这都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的认识以及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现在的研究证实,最早的人类在距今三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据现代解剖学对三十万年前到五万年前的早期智人(或称古人)的头盖骨的声道模拟分析,那时的人还不能发出最简单的元音,因此至少那时人类就已经可以制造工具,有生产活动,而且也可以相互用体态、表情、手势来进行交际,但只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才最终产生了语言。可见,无论是从生理条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看,人类都是早就有了思维,以后才产生了语言。 再从人类的个体发生学,也就是从儿童掌握思维和语言的过程来推测人类发展史上发生过的情况。儿童一般要到两岁左右才能说一些简单的话,在这以前应该说儿童还没有掌握语言。但婴儿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科学实验还表明,儿童在没有掌握物体类的名称,如“衣服”、“植物”、“器皿”等以前,就能够将图片上各种不同的衣服、植物、器皿(包括玩具)等按类归堆。 这种抽象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在语言产生以前,或者说没有借助语言而进行的。还有就是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或思维能力的病理现象,以及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绝大多数患失语症的人是由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这样的患者不会说话了,或说话变得很困难,也说不清楚。但是,实验证明,这样的病人的思维能力并不一定因此受到影响,而是“心里明白,说不出来”。 聋哑人虽然也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和手势语等不完全的语言形式进行思维活动。但也有实验证明,即使是没有上过聋哑学校,没有学会聋哑人手势语和文字的聋哑人,仍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有人进行的可迁推理实验就证明,多数先天性聋哑儿童能根据“a>b和b >c”,完成推断“a>c”这样的高水平抽象推理。这同样证明人的大脑中管思维的部分与管语言的部分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很大可能是思维活动要先于语言活动发生。 应该说,目前在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产生问题上比较倾向于一致的观点是:一方面承认语言与思维确实密不可分,至少在语言出现后它是人类思维的最主要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承认人类的思维可能先于语言产生,或者说人类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 此外,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上,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从范围和功能上说,语言和思维是始终对应的,还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或者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地位和作用上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还是思维决定语言与语言决定思维?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认真的作深入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