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进北京为什么没有人勤王

2025-03-28 21:08: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总体来说,勤王的后果:1. 高概率会失败,至少会被打的很惨,元气大伤;2. 在后期议和时将被洋人作为秋后算账的对象,从而被朝廷作为替罪羊抛出。所以,如果是你,会出兵勤王吗?

以下是找到的一些分析细节,借花献佛:
清军和义和团的失败是必然的事情,但令人惊奇的是,各地官员几乎没有一人统兵北上勤王。而且早在6月15日,军机处就已经传令袁世凯和李鸿章等人带兵北上,结果这帮家伙装聋作哑,按兵不动。干看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跑路。
为什么不来勤王?因为没人是傻子,洋人有多厉害谁都知道,大家也都能看出来慈禧老佛爷是长期受洋人刺激,加上身边那几个宠臣的怂恿昏了头才向洋人开战。当初李鸿章接到诏书时说:此逆命也,粤不奉诏。也就是说与洋人开战无异于自杀,李鸿章等总督联合组成”东南互保“,目的就是不惹怒洋人,保百姓安全。
另外,这些大臣都在大清朝混了很多年,对慈禧的尿性是再了解不过了,这老太婆肯定是不会以身殉国的,闹到最后,还是得议和,赔钱割地。结果不出所料,和谈时,洋人递交了一份名单,名单上面写着他们认为是罪魁祸首的官员,逼迫清政府处死了他们,如果这些总督带兵进京勤王,下场肯定不会比这些大臣们更好。 另一个原因,各地总督中不乏野心勃勃之人,其中袁世凯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袁世凯麾下的新军是清末最有战斗力的军队,虽然他率军北上也干不过洋人。而联军进攻北京,正好可以借他们的手来削弱清政府的力量,例如忠于朝廷的新军聂士成所部便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损失殆尽。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大大降低。结果战后袁世凯不但没受到处罚,反而受到清廷的重用,因为清廷已经离不开他了。

回答2:

勤王?你查查东南互保的意思,北京在打仗,八国联军的军舰还可以在上海等地修整补给,别说勤王了,说是咨敌都行。
关键还是清末,清廷太丢人心了,对于地方已经完全没有了约束力。大家对于清廷也没有了向心力,当时东南本准备推李鸿章当总统实现共和的,最终李鸿章拒绝了而已。
在这种不得民心的情况下,谁愿意去勤王卖命啊。

回答3:

所有来到北京“勤王”的部队都归李秉衡指挥。
8月4日,联军约2万人向北京进发,总司令为德国元帅瓦德西。具体的行军序列是:先头部队分三路前进,日军为左翼,英军为右翼,美军为中路,别的国家随后。日、美、英三国军队组成的先头部队的兵力为:14050人,49门火炮。俄、法、意、奥军队的兵力为5650人,34门火炮。
天津至北京,陆路137公里。联军沿途遇到小小的抵抗,但进攻速度并未因此迟滞,5日攻占北仓,6日攻占杨村,9日攻占河西务,12日攻占通州,一路长驱直入。
在通州被攻占前,清军总指挥李秉衡自杀了。原因是部队没有后勤供应,官兵们断了粮食,北京也无法供应所需弹药。联军的炮声一响,李秉衡身边的部队突然跑得没了踪影,除了他自己带领的部队,别的部队根本不听调遣。李秉衡临死前留有遗书云:“军队数万充塞道涂,就数日目见,实未一战??”,这根本就不是一支能打仗的军队。

回答4:

地方督抚和中央貌合神离,想保存实力

回答5:

鹿传霖和岑春煊都率军或派兵勤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