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P300检测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日趋广泛〔1〕。为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老年精神分裂症(senile schizophrenia,SS)患者P300的差异,最近我们对两组患者P300作了检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AD组:39例,男14例,女25例。患者选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部),年龄65~85岁,平均74.1±5.9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为3.4±2.9年。教育年限(Ed)0~14分,平均5.0±5.2分,认知功能筛选量表(CASI)2~62分,平均27.6±15.9分。
2.SS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61~87岁,平均67.5±5.2岁。病程17~53年,平均为33.7±8.6年。Ed 0~16分,平均6.9±5.6分;CASI 18~99分,平均55.3±29.1分。
经两位医师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学手册第3版(DSM-Ⅲ-R)标准,分别确诊为AD患者和SS患者。二组患者无严重躯体疾病,并均已作CT检测,AD组近1个半月未用过与乙酰胆碱能有关的药物,并能合作完成试验。34例SS组中,10例未服过精神药物,24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氯丙嗪、奋乃静、太尔登和三氟拉嗪)。为排除精神药物对P300影响,我们首先对24例服药者(此时剂量折合氯丙嗪平均每日157±119 mg)与10例未服药者作了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其次我们查阅了新近国外文献,这方面仍有争议,大多认为中小剂量对脑电波影响甚微〔2〕。本研究已初步排除了药物对P300的干扰。
3.正常对照(NC):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3~86岁,平均年龄74.4±5.7岁。Ed 0~25分,平均9.7±4.7分;CASI 59~99分,平均91.8±7.9分。所有受试者均为身心健康的本中心职工以及社区志愿者。既往无明显躯体疾病,无痴呆表现,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以上AD组、SS组及NC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受教育年限方面NC组高于两个疾病组。
二、方法
试验仪器:丹麦Dantec Concerto SEEG-16道电生理仪。记录电极参照国际脑电图学会10/20标准,置于F3、F4,C3、C4,P3、P4以及Fz、Cz、Pz点,双耳后乳突R1+R2为参考电极,Fp接地,电极间阻抗<2kΩ。本研究选用“听觉靶/非靶刺激为诱发识别法”。该序列由两种短音混合而成,一种为非靶刺激(non-target,NT),强度为60 dB,经常出现,有规律;另一种为靶刺激(target,T),要求受试者记忆,强度为85 dB,串插在非靶刺激中,随机出现,靶和非靶的概率比为0.2/0.8。声刺激频率为0.7c/s,刺激持续时间10ms,灵敏度5 μV,带通低频滤波1 Hz,高频滤波40 Hz,叠加200次。该系统技术上采用两套触发和刺激系统、两个完全独立的分析时间窗口分别进行叠加和显示。
整个试验于屏蔽室中进行,所有被试者在听觉P300检测前经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查,证实其在80分贝声刺激下可引出清晰的ABR波形,听力均正常。
三、分析
本仪器附有自动排除伪迹和抗噪音干扰功能。全部数值均由数字游标功能自动测定、计算和显示。指标包括:(1)基本波型及其变异(50~700 ms的晚成分)。(2)潜伏期(ms) :靶指标有N1、P2、N2、P3;非靶指标有N1、P2。(3)波幅(μV) :靶指标有P2、P3;非靶指标有P2。
四、数据处理:所有数据输入微机,方差分析应用SPSS6.0统计软件包。
结果
1.波形分析:AD组及SS组P300波形均存在变异,较NC大。但AD组显著,整体波形分化差。SS组个别波形也有不整。AD组和SS组P300主成分在Fz、Cz和Pz三脑区,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同正常老年人一致。额区左右半球比较中,AD组和SS组N1潜伏期成分均右侧(F4)长于左侧(F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SS组出现在靶刺激中,AD组却在非靶刺激中。
2.靶刺激:AD组、SS组及NC组P300-Cz区域靶刺激潜伏期和波幅诸指标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经F检验P300靶刺激潜伏期(N1,P2,N2,P3)以及波幅P2和P3,AD组、SS组及NC组之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D组P300靶潜伏期N1前移,靶波幅P2和P3显著下降,经Q检验,与NC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SS组P300靶潜伏期N1、P2、N2和P3明显前移,靶波幅P2和P3显著降低,经Q检验,与NC组之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AD组P300主成分标准差比SS组大。AD组靶潜伏期P2、N2和P3与SS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AD组长于SS组。AD组靶波幅P2和P3虽也低于SS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非靶刺激:AD组、SS组及NC组P300-Cz区域非靶刺激潜伏期和波幅主要指标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经F检验P300的非靶刺激潜伏期N1和P2以及非靶波幅P2,AD组、SS组及NC组之间差异也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D组P300非靶潜伏期N1前移,P2延迟,非靶波幅P2下
表1 AD组和SS组及NC组P300-Cz区域靶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靶潜伏期(ms) 靶波幅(μV)
N1 P2 N2 P3 P2 P3
NC组 40 106±11
184±21
250±22
330±28
5.2±2.3 6.3±2.8
AD组 39 97±22*
173±34
252±40
339±49
3.1±2.1** 2.5±1.9**
SS组 34 87±24**
143±35**
212±29**
286±32**
3.2±2.4** 2.9±2.2**
F值 8.897
17.068
18.853
20.15
10.571 30.768
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注:与NC组相比* P<0.05,与NC组相比,** P<0.01
表2 AD组和SS组及NC组P300-Cz区域
非靶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非靶潜伏期(ms) 非靶波幅(μV)
N1 P2 P2
NC组 40 105±23
189±47
3.6±1.8
AD组 39 91±17**
209±29*
2.1±1.8**
SS组 34 91±20**
168±23*
2.2±1.4**
F 6.421 12.071 9.545
P值 <0.01 <0.01 <0.01
注:与NC组相比,* P<0.05,与NC组相比,** P<0.01
降,经Q检验,与N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SS组P300非靶潜伏期N1和P2均前移,非靶波幅P2降低,经Q检验,与NC组之间差异也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
AD组非靶潜伏期P2与SS组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前者明显延迟于后者。在以上AD组和SS组中,P300有几个成分潜伏期明显缩短,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但初步排除波幅降低而造成的测量上的误差。
讨论
本研究比较了AD组、SS组与NC组的P300,其结果显示:AD组P300波形有变异,P300靶和非靶潜伏期N1明显前移。P300主波P3平均波幅较SS组和正常对照分别降低14%及60%。SS组靶和非靶潜伏期N1、P2以及靶潜伏期N2、P3均明显前移。P3波平均靶波幅比正常老年人降低54%。AD组靶P3潜伏期虽也有延迟,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本研究之前,欧美曾有过单一病种的报道〔4~7〕。Goodin最先提出P300作为AD的诊断指标。80年代末90年代初集中报道了这一发现。P300用于AD异常率在13~83%间。但Polich〔8〕认为,在AD疾病早期,这种变化关系并不明显。有关SS患者的P300报道较少,相当一部分SS患者的P300潜伏期也可延长和波幅降低〔1,3,9,10〕。
本文部分结果与上述文献相同。但AD患者P3潜伏期明显延长以及SS患者潜伏期延长和中线三记录点波幅降低未能在本研究组中重现。
本工作与欧美工作不同的方面主要在AD,采用多记录点,便于获得更多的信息,另在额区左右侧不对称(非靶N1潜伏期),这些特点是否存在普遍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AD组和SS组的P300波幅及左右侧变化特征比较相似,但异常程度,AD组大于SS组。然而,潜伏期和波形趋向还是较容易将这两组疾病予以鉴别,如AD患者潜伏期延迟,波形分化差;而SS患者波形呈双峰,潜伏期延迟同时,个别指标表现前移。我们认为,AD组和SS组的P300具有不同于NC组的变异,且AD和SS在异常表现上有明显不同,提示P300还是有可能作为AD和SS患者辅助诊断或鉴别诊断的标志。但本组资料中,AD组的P300内源性成分P3、N2只略长于NC组的表现,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其原因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关于AD和SS患者P300改变的解释,AD潜伏期延长说明患者对靶刺激的辨认速度与决定过程缓慢,提示信息加工机能的衰竭〔4〕。AD以及一部分SS患者P300波幅降低,与本组患者所作头颅CT显示的大脑皮质萎缩,参与反应的大脑神经细胞数减少有关〔1〕。通过以上试验,我们初步认为P300测定无语言、文字、动作等要求,不受文化限制,病人易接受,需要时间短等优点,可对人体认知功能进行定量评价,比较适宜于老年精神科临床应用。
本课题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老年精神医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200030 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张明岛、陈兴时、楼翡璎、王继军、梁建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郭起浩);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张明园)
参考文献
1 张明岛,陈兴时著.脑诱发电位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7.258-303.
2 陈兴时.精神药物与诱发电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4, 4:78-81.
3 Brunia CHM. Event-Related Brain Research. London: Elsevier, 1991. 101-117.
4 陈兴时. Alzheimer病脑电学研究现状.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1, 22:154-157.
5 Tachibana H. Takeda M, Okada B ,et al. Multimodel evoked potential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Binswanger′s disease. J Geriatr Psychiatry Neurol. 1996, 9:7-12.
6 Ortiz T, Martin Loeches M, Miguel F,et al. P300 latency and amplitude in the diagnosis of dementia. J Clin Psychol, 1994, 50:381-388.
7 Boutros N, Torello MW, Burns EM, et al. Evoked potentials in subjects at risk for Alzheimer′s disease. Psychiatry Res, 1995, 29:57-63.
8 Polich J, Ladish C, Bloom FE, et al. P300 assessment of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EEG Clin Neurophysiol, 1990, 77:179-182.
9 Faux S F, Torello M, McCarley R,et al. P300 in schizophrenia confirmation and statistical validation of temporal region deficit in P300 topography. Biol Psychiatry, 1988, 23:776-779.
10 McCaley RW, Shenton ME. Auditory P300 abnormalities and left posterior superiortemporal gyrus volume reduction in schizophrenia. Arch Gen Psychiatry, 1993, 50:190-193.
脑电波技术早已发展成熟?原来我国的无人机也用上了这项技术,对失眠也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