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标中如何体现

找出相关内容
2024-12-04 16:32: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自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公布,语文新课程开始实验以来,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对课程改革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程改革的成绩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肯定。通过在教学第一线的调研和对多种媒体的搜索,获取了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对课程标准各种意见的材料数十万字,根据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需要,选取一些批评意见和对课程标准修改的建议,经过梳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关于课程性质和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提法,一些语文教育研究人员提出质疑与批判,纷纷提出自己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见解,比如言语说、文化说、悬置说、消解说,等等,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个可以替代课程标准中提法的共识。而近阶段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中“人文性”究竟如何把握?“工具性”和 “人文性”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如何统一才不至于厚此薄彼,左右摇摆?有人提出:“ 关于语文课程本质特性问题的认识,如何跳出‘一两个词+性’的刻板定式。放弃自以为是、抽象的无谓争论,才有可能在实质性目标问题上同心协力‘逼近本质’”。

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的开始阶段,有人对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展开尖锐的批评,现在多数人已经接受这一概念,在这方面的讨论,关注较多的则是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区别,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等。

二、关于课程内容
《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设计“内容标准”,对此语文教育领域里有较多的批评。

有人尝试对语文课程构建“内容标准”,目前重点围绕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路径。前者认为课程内容由语文学科知识要素和语文活动内容要素构成;后者指出建构语文课程内容要从掌握言语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言语行为策略和实践活动、研究与借鉴言语成品的经验和内涵、言语作品经典选粹与文化常识等四个方面入手。有人论述了教师合理选择语文知识的必要性,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取决于教师对知识是否合理取舍、选择。“要追求语文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和发现出来的,带有鲜明的个体化色彩;”有一种观点谈到,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主。由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双基”,甚至“三基”的讨论,也因此引发很多整合课程资源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探讨和争论还在进行。

三、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对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又掀起了一轮讨论热潮。大家希望在课程改革中,能从新理念进而深入到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

1、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写字教学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书写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乐观。通过对四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选文进行字频统计分析后发现,语文教材对如何使学生实现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关于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关于阅读教学,也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自我实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追求生命价值等等。

此外,还有关于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释义观、阅读状况的评价机制、课外阅读等问题也引起大家热议。

3、关于写作教学

关于作文教学,引起的讨论和意见也比较多。有人问: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还有人从不同角度指出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比如忽视学生存在,无视人的价值、忽视语言积累、教师以自己的动机替代目的、写作教学内容缺失,比如文学写作训练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尤其缺乏“怎么写”的指导、作文命题导向有误、小学作文评语存在无的放矢、偏否定化、格式化、雷同化,复杂化、简单化、不规范等问题,还有初中作文存在主题歌颂化、构思公式化、语言成人化等问题。

此外,讨论中引来较多关注的,还有关于作文教学的方向和理念、写作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关于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写作教学的序列、作文命题的思路、作文教学的独立教材等问题。学生写作中出现一种过于追求华丽语言的风气,也引起人们关于当前作文教学中某些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实际上还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的讨论中,大家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状况研究,总结了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取向、目标设定、内容框架探索,对《语文课标》研制者、语文教科书编写者、语文教师,就如何切实解决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综合性学习”列为课程目标,这是引起语文教育界热烈讨论、争论的又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反对声大,拥护者也多。

首先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上的定位、特点以及它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定位:首先姓语,必须综合;特点: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学习效果的综合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也有研究者通过对“生命教育”价值观念与综合性学习相整合,提出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价值取向支持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重点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出两个片面性:一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类别单一,“趣味语文”、“家乡语文”比重过大,学生体味的生活味道严重不全。二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方向保守,选题偏空偏冷。还有,强调形式,忽视语言内核,“语文味”的弱化与异化;学习手段、方式的“单一化”倾向;教学资源利用的教条化倾向;学习过程中娱乐化倾向;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语文教学的附属,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上成了阅读课,当作课文来讲,过分语文化,异化成了科学课,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幕后操纵者。有人认为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对教师的培训不够,所以在教师身上还存在着问题:对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与意义理解不够透彻,教师行为方式欠缺——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指导随意化,忽视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四、关于教师状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

课程改革以来,有些人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产生了迷茫,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点摇摆不定。另外还有,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贫乏、语文教师课堂上激情过度、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但是也可以发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资源意识局限化、资源开发格式化、教材文本边缘化、课堂教学非语文化。

评价的问题是制约新课程向前迈进的瓶颈。有人指出,如何运用等级评价和定性定量办法,通过安全及时的问责制度,让师生、家长准确了解教育教学水平,让管理和决策部门利用与新课程配套的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监控,发挥好评价的诊断预测与激励发展功能,是近年来国家层面和地方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关注的重大问题。

五、对课程改革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老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在这方面提出的主要意见如下。

1、语文学科内涵问题

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缺乏明确的限定,出现了语文学科内涵的不定、外延的膨胀,课程理论杂糅性、课程内容模糊性的问题,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科性质没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缺乏辩证思维,矫枉过正,顾此失彼;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 “工具”的 失落,“人文” 的升腾,语文教学有“去知识”“去技能”的倾向。

2、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

为了确保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能顺利进行, 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有必要理性地思索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呈现出的“非理性倾向”: 1)必须加强对语文课程的本体论研究,重建本体论基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在语文本体论问题上的有意闪避会使语文课程改革如盲人骑瞎马;2)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语文课程论立场的模糊和知识创新的缺失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凌空蹈虚;3)语文课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观是构建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 我们在语言观上的陈旧沿袭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新瓶装旧酒;4)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种社会行为、组织行为, 社会的整体联动和组织化行为的强力介入, 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孤军深入式的运作模式, 导致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3、形式和内容问题

凸现“形式”,淡化“实效”。片面追求形式,过多引进文字的、音像的资料,过多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花哨”,教学情境“闹腾”,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化,基础与实践浮泛化,尤其是教师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失当,包括知识选择无效性、非理性、失真性和知识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教学效果虚无化。

4、学习方式问题

关于学习方式,课改实践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共同研究问题;另一个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和绝对化。泛化包括探究内容的泛化和探究实质的泛化,绝对化指的是探究内容的科学化和超文本化以及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程式化。探究的泛化消解着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探究的绝对化抽取了探究性学习的特质。

另外关于学习方式,还有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的倾向,对接受性学习,尤其是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没能很好地领悟,没能在实践中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相辅相成。

5、“去文学”现象

在新课程注重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培养的幌子下,在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幌子下,一种新的“去文学”现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地开始充斥中小学语文课堂。另外,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诗教缺失和严重弱化学生语文灵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语文的语感、美感和灵感的弱化)

6、课改出现的“回归”呼声

“针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倾向,语文界对‘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返璞归真’的呼声逐渐高涨,回归成了语文报刊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回归”呼声的出现不是意味着停步和倒退,而是对课改中出现的离语文越来越远,离朴实、真实、扎实越来越远,离优秀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的所谓的“美丽课”、“优质课”、“创新课”的辩证的思索和理性的摒弃。“语文要回家,语文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本体,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

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冷静地思索“回归”的涵义以及如何“回归”的问题。“回归”的呼声倡导本体论思想,“注重利用汉语文的特点进行教学” “回归”的呼声倡导简单和现实。

7、课改实践中对课标缺憾的概括

1)基本理念的非本土化。新课标大量吸收了外来理念, 它与本土理念的磨合融洽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操作指令的泛弹性化。新课标凸显了这样的特点—— 理论性大于操作性, 探索性大于实践性。而且新课标常常用张力非常强的语言表述操作指令和达成标准, 或用心理行为动词替代行为动词,致使部分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检测性。

3)总体目标的高度理想化。主要表现在部分目标定得过于高远,显得广大而空泛。 比如要求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殊不知,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文本属性,诸如识记基本常识和文言文的译释就难以“开放搞活”, 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此外, 师生不同的性格、体验、学识、胆识、技巧等因素也制约着课标实施的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改革整体发展情况,也有专家曾对对一段时期内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做出了一些基本的预测:1)一段时期内,语文教育研究将以揭示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主,并且将会深化到对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质疑和反省。2)这段时间内,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难马上得到纠正,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有些方面甚至还会有恶化的可能。3)在多元化和理性化的指导思想下,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进入实质性的修改与调整阶段。4)在这个过程中,语文高考改革将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5)语文教材将有大的改善。6)课堂教学将向朴实方面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