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理念和课程研发意识的区别?

2025-04-15 09:54: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课程意识及其意义
关于课程意识,有多种界定,但在笔者看来,课程意识或称课程觉察或课程自觉,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特点、意义、功能等等有一定的认知,并将这种认知,较为自觉地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再通过教师的总结、反思与提升,使课程意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课程意识通过教学意识来实现,没有教学过程,课程意识也就得不到体现。它们既相互作用又有所区别,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技术问题,即关注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是关注教师的价值取向,即关注教师“为什么教”的问题。课程意识同时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角色定位以及教师的情感态度等内容。课程意识还涉及到教师如何重新构想课程,如何使构想的课程在实践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质量观以及教育评价观。教师的课程意识来源于教师日常实践中的决策的课程,是囊括了同实践互动的动态的课程。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会以“跑道”为语源的课程形象,转换为以知性、文化为经验的快乐之“旅途”。[1]以教师为“向导”,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共鸣。教师和学生超越了课程的一般范畴,化解了“教”与“被教”之间的对立关系,成为通向知识领域的共同探险者。
二、课程意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课程意识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施瓦布(Schwab)曾提出“教师即课程”的观点,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实施的取向已经从“忠实取向”发展到“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是教师仅仅作为“课程执行者”,认为教师只是把教育管理部门和课程设计专家制定的课程内容传递、灌输给学生。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是在传递中心课程的基础上,去寻求超越“制度化的知识”,使教师从单方地向学生灌输“制度化知识”转化成为双向的、多维的对话,以累积多种多样的发现与发明之中创造出新的知识。
以这种“创生取向”的视角来看,课程实施就是一个对课程意识重新解释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设计者、课程内容、学生以及课程实践情境之间持续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课程设计重新组合、课程实践合理化进行、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实现时,也是一名优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过程。
(二)课程意识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改革
吴刚平教授在总结历次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时,认为“历次教学改革仅仅站在教学的立场谋划教学改革,往往看不出问题的本质,难以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强化课程意识”。[2]
在课程论体系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最重要器官,就如我们的“心脏”,而教师的教学又是课程实施的必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些也许是教学实施的问题,但更多的可能是课程设计自身存在的问题。对课程问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学或教材的改革,应了老话“换汤不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应该从最重要的器官“课程”改革着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比如某些学生不喜欢学习,人们往往会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有问题。事实上,这很可能是课程内容本身的“难、繁、偏、旧”,脱离了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甚至连教师自己都不推崇和喜欢的内容,却硬要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以这么说,如果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没有课程意识的整体转向,而只是着眼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修修补补,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
(三)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研究
斯腾豪斯(Stenhouse)曾提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点,强调的是教师的课程意识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场上,以研究的方式展开课程实施过程,才能表现出有效的课程行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突出地反映在教学反思和校本课程开发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