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主观题经常性地比选择题得分率高,那么,你的解题过程不够细心细致,就是审题不够清,分析不到位。我举2012年广州市一模文综的两道题为例说明一下,估计你做过的。
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2米)在海拔3300米以上呈现大小不分、杂乱无章的石块遍布”。据此,完成3~5题。
3.形成这种“大小不分、杂乱无章的石块遍布”地貌景观的外力,最可能是
A.流水 B.风力 C.波浪 D.冰川
这道选择题很多人错,首先审题:太白山海拔很高3000多米,石块有大有小;其次,运用知识来分析四个选项了,流水?山顶的流水不可能很大,只有山谷或河流中下游水流才大,力量才够大,因此,3000多米高的地方水流作用肯定不能搬动大石头;风力,只有沙漠地带的风力大一点,那种风力作用叫风蚀,沙漠地带的风蚀蘑菇之类的地形地貌,而不是大石块;波浪,无稽之谈;冰川,可以理解,冰川形成于高三,形成于远古时期,冰川力量大,肯定比现在的雪崩力量还大,完全可以刮走所有地表的东西,然后在低缓地带堆积。因此,D最为合理。
以上就是运用题干的信息,结合课本知识的进行分析的详细而周密的过程。很多人解题习惯不好,题干信息没有完全运用,例如海拔3000多米,大块的石头。
我再举一道历史题,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13.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中国陶瓷输出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制瓷技术进步 B.明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C. 新航路的开辟 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这道题是广州市得分最低的题目,很多人选择了D,部分人选了A。首先还是审题:关键信息是陶瓷输出,应该是指卖到外国,国际市场。然后是分析了:课本说明清闭关锁国,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结果导致中国的国际市场萎缩。很显然,这种结论一般是无法推翻的。但是,题目明明说范围更大,规模更大啊?这如何理解呢?然后再审视一下题干,其实还有一个信息我们没有用上,就是明清时期,这是一个时间啊,就是14-19世纪啊,这个时候我们还有对外贸易的,不过出国的人估计是减少了,活动范围估计也没有扩大,那么,只好换一个角度思考了,会不会是外国人来中国十三行批发了大量的瓷器,然后通过新航路销售到大洋洲、南北美洲这些我们中国人以前没有涉足的地方呢?这样的话,瓷器的销售范围确实大了很多,只不过不是中国市场了,是外国人开辟的市场。通过这样思考,你就会觉得比D和A更合理了。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证据:明朝从东南亚传入玉米和甘薯,这些原本是印第安人的作物,通过殖民者传到了东南亚再传到中国啊。
我举了两道题,建议你平时反思自己做错的选择题时就从这三个角度去反思:一、是否相关的知识不够?二、是否审漏了题干的某些信息?三、是否没有运用相关知识逐项排除?后两种情况就是体现一个人解题能力高下的,第一个问题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问题。
是你细节的题目欠缺还是相关知识点没有掌握,就要把你做过的所有题目总结一下就可以。然后再去看书,问题总会解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