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有何联系和区别,并请举例说明。

2025-03-25 21:36:0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这出于郑板桥,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回答2: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
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
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
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
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
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回答3:

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重要阶段。即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精辟论述过的画竹过程的三个阶段:从“眼中之竹”———艺术体验;到“胸中之竹”———艺术构思;再到“手中之竹”———艺术表现。
“眼中之竹”即指生活体验阶段的“生活之竹”,生活体验是创作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对待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就是要在生活体验中储备材料和积累审美经验,感悟和发现审美对象萌动创作欲望及生成创作动机,它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艺术体验。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郑板桥所描述的“胸中之竹”。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在特定创作动机的引导下,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加工、虚构,在头脑中孕育成主客体融合的艺术胎儿———完整的艺术意象过程。在这个阶段都不可例外地一律表现出越来越清晰而又鲜明的“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的特点,原因是任何一个艺术构思的过程都是由浅入深,由粗略的轮廓到具体鲜明的艺术意象,由模糊笼统到具体精细,由反复推敲到忽然“柳暗花明”地顺利形成完整的艺术意象的。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郑板桥所描述的“手中之竹”即指意象物化阶段的“物化之竹”。艺术家的思维经历了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从生活到艺术意象,即从“眼中之竹”到“胸有成竹”,固然是艺术构思或艺术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飞跃;而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即从艺术意象到艺术形象,又是一次重要的飞跃。“物化之竹”包含着艺术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而且在物化过程中更加需要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思维,催化艺术意象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和完善化。三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环环相扣,表现为连续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