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粹是什么?何时形成?

我国的国粹是什么?何时形成?
2025-04-13 02:13:2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被外国人称作“中国歌剧”的京剧,已无疑是举世公认的“国宝”了。但在中国的“戏曲大家庭”中,它却有可能是“资历”最浅、出现最晚的一个。如果查查“家谱”,你还会惊异地发现,这主儿基本没爹没妈,很是有些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气质,凭空就成了个“混世魔王”。

那么,它又是怎么出现产生,一步登天成了“国粹”了呢? 话,那得从头说起 ----- 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有一个美丽、富庶的城市,它就是扬州。

这个当年由吴王夫差修建的江南名城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水陆兼通的地利和身为南北漕运“咽喉之地”的重要,使这个城市一直得天独厚,尽享繁华。早在唐朝时就是国内的四大港口之一,到了清代,已跻身于世界上位列前十的具有50万人口的大城市行列。 一句耳熟能详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更勾起人对这个城市的无限的联想。

这么一个又利于发展、又适合人居的地方,自然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向往。

清王朝的康乾时期是扬州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阶段。那时候,这个城市里聚集了好多来自安徽徽州的商人,他们以经营盐业为主,成为这个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中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当时,全国的税赋有一半来自于盐,而扬州的盐商又占了盐业收入的“半壁江山”。有一个对比可以告诉你这些家伙们有多有钱,当时清王朝的国库储备是白银7000万两,而扬州徽商们的资本超过它的一半,达到4000万。
啥叫“富可敌国”?他们就是。
这里曾有一个故事。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扬州去瘦西湖。看了一圈儿他突然感叹道:真像京城的北海呀,就是缺一座白塔。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皇帝的这种下基层有些类似于国家元首的个人旅游,基本都是由各地的著名企业家承担接待任务。此时在一旁陪同的正是扬州最大的徽商、“福布斯”排行榜上的首富江春。老大的感慨被他一字不差地记在了心里。 第二天,乾隆继续去游瘦西湖。当他再到湖上时却不禁惊诧不已:只见一座白塔已矗然立于湖畔! 当他再听说这是江春出资依京城白塔连夜建造之后,这个当时中国最能胡造的老家伙也不由不感慨:扬州盐商财力伟哉!意思是他大爷的也忒有钱了。 有钱是好事,不花是傻子。眼儿一闭,没睁。人死了钱儿没花完,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小沈阳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并不深奥的道理。从小就在外面辛苦奔波的徽商们,于是直把扬州做故乡,豪宅、园林、会馆......怎么舒服奔怎么来,什么享受冲什么去。

“富人区”的“聚拢效应”不仅引导了扬州的消费潮流,也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文艺工作者。
戏曲,在当时是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草根百姓的唯一的娱乐样式。据说在当时的扬州,是处处见戏台,满耳闻笙歌。什么京腔、秦腔、徽腔、昆腔、二黄调、罗罗腔......能唱出道道儿的这里都有,整个儿一个“中国戏曲博览会”。

既然已渐成风气,这有社会地位、有经济实力的同志,自然就不愿意、也不屑于跟土老百姓去挤戏园子了。再加上各级领导时不常儿下来视察,陪领导看戏也是重要议程之一,从安全和尊重的角度考虑,于是,由个人出资豢养的、以专有演出任务为主的戏班(也称“内班”)应运而生。

最有钱的是徽商,那么这些个人剧团中,艺术素养最高的也自然是徽商的剧团。这些戏班从他们的家乡徽州到他们的客居之地,可以说都代表了当地的艺术欣赏的最高水准。他们雄厚的财力,使其能将最好的明星人才拢于旗下。譬如夜建白塔的那位大款中的大款江春,他的戏班就几乎是可以囊括大清朝“梅花奖”的班底。据说,这位戏曲鉴赏家的品位相当不低,他的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就是整好几百人,想看啥看啥,看了吃吃了看,一副有了钱不知咋得瑟的腐败样子。

江春的私人剧团叫“春台班”,业务骨干是著名旦角杨八官和郝天秀。其中来自安徽安庆的男旦郝天秀,一个大老爷们比女人还女人,其妩媚腻人入骨,江湖人称“坑死人”。后来又来了个唱秦腔的魏长生,台上那狐狸劲儿跟这小郝有一拼。江老板对小魏同志非常赏识,一出戏竟支付出场费白银1000两。当时这帮拿钱不当钱的企业家们互相比艺术投入,排一出《桃花扇》用银16万两,一出《长生殿》索性40多万两,够一个县的老百姓吃好几年。

不过这些财力托起来的文艺团体也确实不辱使命,无论是各路唱腔的融合、表演技艺的提高、服装道具的美仑美奂,都是与时俱进。要不怎么后来一进京城,就把那帮粉丝给震得像傻子一样合不上嘴。

说话间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正值这个风流皇帝的80大寿。这位玩了一辈子的老同志决定与民同乐,咱们全国上下一起闹。于是乎,编制内外的、在职的二线的各民族的高级干部们(王爷、大臣),各级国家机关(六部、军界)、各界群众团体(各省会馆、各商业协会)都抓住这个普天同庆的契机,以给老大祝寿的名义,搞了一个全国性的文艺汇演-----“进献贺戏”。

据说当时的北京城热闹非凡。每天彩旗招展人山人海那是相当地红火。就跟那农贸市场和书市似地,满街筒子一路戏台,各路诸侯分好地段,锣鼓乐器呜哩哇啦南腔北嗓,好一派“衢歌巷舞之乐”。
扬州进京的戏班叫三庆班,由徽州籍盐商江鹤亭提供赞助。它是徽班中走出江南的第一支,忐忐忑忑地沿运河而上到伟大的首都试图去闯自己的天下。

一直以来,京城戏曲舞台的“老大”都是昆曲。它代表着上流社会的趣味,人称“雅部”,以“阳春白雪”的非常牛掰的姿态无视自它之外的任何“下里巴人”。
与“雅部”相对而言的什么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秦腔等等,都被统称为“花部”,也叫“乱弹”
。估计意思就是乌七八糟的一堆东西,没调儿。在“雅部”的眼里,它是意大利歌剧,那帮家伙就是二人转。跟我叫板?姥姥!
可谁料想啊,三庆班的进京演出竟一炮打响了。
其实也容易理解。啥东西吃长了都难免会腻,那咿咿呀呀的昆曲总听也备不住烦。徽班,以它丰富的剧目、独特的表现形式、别具一格的唱腔和华彩的服装,如一股清新之风迅速吹遍了京城的戏剧舞台。

三庆班的“登陆”成功给在江南翘望的徽班们树立了光辉榜样。随后,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等诸多徽班相继奔往北京,去开辟更加广阔的新的天地。

后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徽班在一众戏班中脱颖而出,成为京城最著名的演出团体。它们各自的骨干演员自然成了戏迷口中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家,当时那架势,不让赵本山潘长江郭德纲等一众小子。
“四大徽班进京”,于是成为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标志性符号。
徽班,自然原是以徽调为主的。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什么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全以“拿来主义”兼收并蓄。它后来与秦腔的融合是它形成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此后,湖北的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将汉剧声腔中的西皮与徽调中的二簧再次融合,丰富了徽戏的唱腔和板式。加上他们已立足京都,道白向北京话靠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到了道光年间(1840年左右),一直不断加入的各种“元素”终于结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其曲调板式之完备,已经超过了任何一个剧种。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明星演员的出现,又使得粉丝大增,群众基础愈加雄厚。

京剧形成期的“同光十三绝”

再后来,这个被称为“皮黄戏”的“四不像”竟悄然摸进了宫廷。在类似于慈禧太后这样的狂热的文艺爱好者们的追捧下,它迅速完成了从“草根”到“精英”的蜕变,堂而皇之地走入了原本不可一世的高雅的殿堂。

1876年,来自京城的皮黄戏剧团到了新兴的工业城市上海。时髦的上海人对这个来自北方的艺术竟趋之若鹜,甚至视为己出,以至于上海后来成了它的在中国的另一个坚固的“根据地”。
就是那时,在上海的《申报》上首次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这个词后来便成为了它的名字,叫----“京剧”。
在中国所有的戏曲剧种中,它可能是最后一个来到世上;但在向世界展示时,它却是唯一的站出的代表。
它不是幸运儿,它的不可动摇的位置是因为它足够权威和足够丰富。这也不是历史的误会,在荡涤掉外表的一应浮尘后,发现原来它最美。

闻名遐迩的京剧“四大名旦”
脱胎于乡土的“百姓出身”,不到200年的形成历史,盘根错节、丝丝缕缕的“前世”渊源,形神俱备、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在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发展与传承下,京剧艺术以其不朽的魅力丰富着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着来自东方大地的独特的文明。
什么是“国粹”?------“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现代汉语词典》)”。 我们可以不太懂,但我们却不能不敬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