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纪至中三叠世地层在大别造山带分为两种类型:南侧与扬子地块北缘之间为南华纪至中三叠世盖层系统,其间仅晚志留世到中泥盆世缺失沉积外,其余皆为连续台地相、陆棚相、盆地相碳酸盐岩为主;在大别造山带北侧为早古生代—泥盆纪(以佛子岭岩群和南湾组为代表)构造地层序列和晚泥盆世到石炭纪地层序列组成。自大别造山带向西至秦岭造山带内,广泛发育南华纪至中三叠世地层,在苏鲁造山带仅在其南北两侧有少量分布,其地层序列对比情况如下。
1)自秦岭造山带南部至大别造山带南部(相当于红安-宿松“岩片组合”分布区)普遍缺失南华纪(即原莲沱组、南沱组)地层,而同期发育以耀岭河组为代表的扩张裂谷型以基性为主的火山岩,但向南至扬子地块北缘地区(包括随县-张八岭“岩片组合”分布区),又出现南华纪地层,在其北侧过渡地带有磷矿沉积,可能显示有古陆存在,表明两地区构造古地理状况有很大变化。
2)以震旦纪陡山沱组、灯影组为代表的扬子型地层序列,在秦岭造山带内不越过南秦岭与北秦岭的边界-商丹断裂带(张国伟等,2001)。在大别山造山带内北淮阳地区,扬子型含磷地层,高炭质含钒、铀岩层,以及大理岩中早古生代大化石的出现,均表明属扬子地块区,相当于南、北秦岭的构造边界应在北淮阳构造带之北。
3)寒武纪至早奥陶世,在南秦岭普遍接受台地相、盆地相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中奥陶世至志留纪地层在南秦岭及扬子地块北缘,因基底的差异,一些地段缺失相应地层,使泥盆系不整合或假整合超覆于其上,而在另一些地区却强烈下沉为深水复理石沉积,志留系与泥盆系为连续过渡沉积(李晋僧等,1994)。在大别造山带内至今未有连续的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以及中奥陶世至志留纪地层出现,仅有一些“岩层残片”存在,但南秦岭与扬子地块北缘海域应相互沟通,相应地层在大别造山带可能因后期构造抬升被剥蚀。
4)泥盆纪至中三叠世,在南秦岭及大别造山带内有不同类型沉积。一是以泥盆纪刘岭群和南湾组为代表的深水陆源类复理石建造,原认为其底部砾岩不整合于丹凤群火山岩之上,现认为(张国伟等,2001)是弧前扇裙沉积,与下伏地层为连续沉积。二是以晚泥盆世到石炭纪陆源碎屑及含煤沉积,表明在经历加里东运动后,地壳有一次明显分化,在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南秦岭与北淮阳地区与扬子地块北缘一样均有明显抬升,出现暴露相白云质灰岩、石英砾岩、煤系地层。北淮阳地区在石炭纪末结束海相沉积,而在南秦岭南部勉略一带,却形成扩张的洋盆,有含放射虫硅质岩的出现。在镇安—柞水一线以北,泥盆纪至中三叠世主要为陆表海相的盆地沉积,岩相及厚度变化较大,且普遍缺失上三叠统。在扬子地块北缘及以南地区,海相地层一直持续到中三叠世末,中三叠世晚期为潟湖相膏盐角砾岩沉积,早侏罗世为陆相沉积,表明印支期后才全部结束海相地层沉积历史。
5)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地层,在苏鲁造山带内,仅在其南北两侧有很少分布。在苏北于海州岩群分布之南及其与扬子地块北缘构造带交接地区有部分南华纪至寒武纪地层分布。在苏鲁造山带北部,在五莲群中有部分岩层,以及造山带内部的朋河石组、石桥群(浅变质岩层)也应相当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至震旦纪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