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思想:选贤举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经济:修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政治:慎用刑罚,颁布唐律。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提高进士科地位,完善科举制。民族:册封,和亲,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对外:鸿胪寺,示存异方之教。兼收并蓄。
唐初统治者亲眼看到了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稳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因为上述因素,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 载舟,亦能覆舟。”俗话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知道人民的重要性,在治国定纲时定能考虑到人民。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体现他对自己的享乐而言,更重视人民的疾苦,说明他爱民如子。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明他时常检讨自己,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是成为千古明君必不可少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