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级变质区,层状片麻岩是原岩经变形、变质改造的结果,要查明层状片麻岩的成因,首先需要理解变质变形的后期改造效应,大量有关变质岩的文献和著作对此都有详细的论述(杨振升,1989b;Passchier et al.,1990;叶菲莫夫和捷佳耶娃,1987),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同岩异化”或“异岩趋同”(房立民和杨振升等,1991)。
所谓“同岩异化”是指同一类原岩在后期改造过程中由于变形方式、变形强度或变质和深熔作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不尽相同的层状岩石,如基性火山岩,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可以由绿片岩向绿帘石黑云母片岩—绿帘石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转化(叶菲莫夫和捷佳耶娃,1987);就变形强度而言,糜棱岩化强度的变化可以使块状岩浆岩变形为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层状岩石,但变形过程中伴随有流体活动时,可能出现以粒状、柱状矿物为主的岩石向以片状矿物为主的岩石转变,如斜长角闪岩可以转变为绿泥黑云片岩、花岗质岩石可以转变为绿泥白云母片岩。一般而言,高级变质区如有片岩呈带状出现时,可能是变形作用的结果。在高级变质区,有关层状构造的形成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的演化都与强烈的变形、变质和岩石深熔作用有关(见第二章)。总之,随着变形强度、变质和深熔作用程度的增加,岩石中原有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逐渐消失,新生的矿物、结构和构造形成,从而导致变质岩类型的变化,一般来说,根据变形、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的最终产物判断其原岩成因比较困难,但是,在变形、变质或深熔作用不均匀的情况下,有可能通过顺层追索单层、岩段和岩系的方法来确定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随变形强度、变质或深熔作用程度变化而变化的特征,从而可以确定原岩与相应变质岩类型之间的关系。
“异岩趋同”则是由于变形、变质或深熔作用的改造而使得不同的原岩转化为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均比较相似的变质岩,这一现象在高级变质区更加常见,如斜长角闪岩可以分别由基性火山岩、辉绿岩或辉长岩、钙质砂岩(粉砂岩)或泥灰岩变质而成;而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片麻岩可以由中酸性火山岩变质而成,也可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变质变形而成;更受争议的是长英质片麻岩(浅粒岩),它可由浅色花岗岩变质变形而成,也可由长石砂岩变质而成。在此情况下,仅根据手标本或单个露头本身判断其原岩性质似乎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应通过其地质产状、围岩岩石组合和空间关系、原岩结构和构造、地球化学、副矿物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确定其原岩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