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凯旋门的历史背景?

2025-04-13 16:24:1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凯旋门是欧洲纪念战争胜利的一种建筑。始建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效仿。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法国巴黎的星形广场凯旋门,又称戴高乐广场凯旋门,始建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政权的鼎盛时期的1806年。这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是法国政府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
卡鲁塞尔凯旋门是为了庆祝1805年拿破仑·波拿巴的一系列战争胜利而在1806至1808年由皮埃尔·弗朗索瓦·封丹那和沙尔勒·拜尔西耶设计、建造的。可以说它是对罗马的塞蒂米奥·塞韦罗凯旋门的模仿,包括仿造了塞韦罗凯旋门的纪念性建筑结构及其上面的雕塑饰物。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圆柱之间是三个圆拱门。拱门的上方布满了纪念拿破仑皇帝战绩的浅浮雕。凯旋门顶端摆放了四匹镀金的奔马。这些马是根据拿破仑命令从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移来的,原物于1815年归还给了意大利,现在上面是换上去的复制品,同时还添了一辆马车和和平女神像。
随着岁月的流逝,凯旋门,这个曾经的拿破仑帝国军队的标志已成为现今法国爱国主义的标志,同时也身兼纪念性建筑的职责。   星形广场凯旋门   这位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人曾经亲历了以下事件:   1840年12月15日, 法国七月王朝儒安维尔亲王率军舰前去圣赫勒拿(SAINT HELENE)岛,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祖国。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满怀深情地参加了隆重的葬礼。拿破仑的遗体由仪仗队护送,最后被重新安葬在巴黎老残军人退休院的园顶大堂。   1885年,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 雨果(VICTOR HUGO)逝世,法国人民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他的遗体于5月22日在凯旋门下停灵一夜,随后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PANTHEON)。   1919年7月14日,由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官兵组成的队伍穿过凯旋门以庆祝他们的胜利,这个日子同时也是法国的国庆节。   1920年11月11日,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的遗体在凯旋门下被安葬。随后的1923年,一团纪念所有为他们的祖国捐躯的法国士兵的焰火在这位无名烈士的墓旁燃起,从此这团火焰每晚都在18点30分被点燃,彻夜长明,经夜不灭。每年的11月11日也成了一战停战节纪念日,纪念1918年法国从德国手里收回阿尔萨斯(ALSACE)和洛林( LA LORAINE)地区。   凯旋门同时也是每年国庆游行队伍的出发点。

回答2:

1805年,拿破仑率军在奥斯特里茨(进捷克境内),同俄国沙皇亚利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率军的反法联军展开血战,结果拿破仑以少胜多,以损失9000人的代价,歼灭联军3万余人。后在巴黎市中心建立凯旋门,以纪念该战役的胜利。

回答3:

凯旋门(Triumphal Arch)是欧洲纪念战争胜利的一种建筑。始建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效仿。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

回答4:

凯旋门(Triumphal Arch)是欧洲纪念战争胜利的一种建筑。始建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效仿。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法国巴黎的星形广场凯旋门,又称戴高乐广场凯旋门,始建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政权的鼎盛时期的1806年。这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是法国政府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
凯旋门(Triumphal Arch)是欧洲纪念战争胜利的一种建筑。始建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效仿。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法国巴黎的星形广场凯旋门,又称戴高乐广场凯旋门,始建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政权的鼎盛时期的1806年。这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是法国政府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

回答5:

凯旋门位于意大利米兰市古城堡旁。1807年为纪念拿破仑征服而建,门高25米,顶上矗立两武士青铜古兵车铸像。1826年,米兰统治者弗朗西斯科将它改名为“和平门”。
拿破仑·波拿巴 1806年,拿破仑一世(拿破仑·波拿巴,凯旋门设计图纸Napoléon Bonaparte)下令修建一个纪念帝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战役中所取得胜利的标志性建筑。这个建筑最终被定为凯旋拱门,它代表了拿破仑军队的战无不胜坚不可摧。这个重要建筑的设计建造被委托给著名建筑师夏尔格兰(Chalgrin)、汝斯特( Joust)和布鲁艾( Blouet)及雕塑师科特 (Cortot),瑞德(Rude)、艾戴克斯(Etex)和帕雷第耶(Pradier)。在建造过程中工程曾一度受拿破仑帝国的灭亡及旧君主制的恢复的影响而暂时停工,工程在1825年重新开工,最后由路易·菲利甫(路易十八)于1836年7月30日为凯旋门举行了落成典礼。1920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这座宏伟的凯旋门下又修建了一座“无名烈士墓”,里面埋葬着一位在这次大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他代表了整个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此献花悼念死难的将士,这为凯旋门又增添了一种悲壮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