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道中衰的原因,尤其在嘉庆身上还真落不下几笔,很多事他无法扭转,都是乾隆帝的“遗产”,高不高兴都得接着,当时的清廷虽不至积重难返,但也是颓势尽显,嘉庆也无力回天。
嘉道中衰的起点要追溯到乾隆帝主政的中后期,由康熙帝亲政起至乾隆中期,是大清鼎盛时期,虽然反清运动贯穿大清始终,但毫无疑问,在这段时间内反抗是最少的,也是最不激烈的一段时期,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追求并不高,至少没有大规模战乱,不至流离失所,最好还能吃饱穿暖也就够了,当然,要说全民脱贫那就有点为难这个封建政权了,毕竟扶贫工作现在也在搞。
嘉道中衰的前期背景
康熙帝执政时期,无论是否受灾,都执意多次免税,最高一次性给地方上免了20多年税金,这也是其聪明的一面,全税照收的话,一个是群众根本给不起,二是必定要造反,后来永不加赋更是进一步减轻了社会底层民众经济上的负担,以最快的速度摆脱战争阴霾,恢复生产,恢复经济,如此种种,都是同一个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天下平才能统治久,当然,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惠民的意愿。
缺陷在于宽仁过甚,一般贪腐,尤其是熟人贪腐根本不当回事,比如曹寅,即便曹寅死了,康熙帝还能让李煦兼职盐政为曹家弥补亏空,从二十三万两到上百万两是常亏常补,常补常亏成了常态,康熙也不以为意,百般叮嘱曹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您看,还带主动报信的。
纵容李煦贪污保下曹家,就连心腹大臣噶里弹劾曹寅也被康熙帝压了下来,并且解释,意思就是都是我花的,你不用查,其实曹家的贪腐哪里骗得过康熙。至于佟国纲和佟国维就更别提了,康熙帝根本管不了,跟皇帝使性子也没事,外戚嘛,都是一家,康熙帝对他们也是纵容过头。
到了雍正帝继位,励精图治,嗑药只是死因的一部分,照他这么干,肯定会减损寿命的,连基本的睡眠都保证不了,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包括养廉银制度是雍正帝的功绩,至于后来这些制度的形同虚设那和他没啥关系,政策是要视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下文有相应讲述),一个政策管百年那不可能,与时俱进嘛,只能说乾隆的调整不到位,到嘉庆时期就更没法控制了。
雍正帝大刀阔斧的整饬吏治,去除弊政,朝堂上下都知道这位皇帝的脾气,各方面都有所收敛,别说穷奢极侈了,装修不够低调就有倒霉的可能,相对康熙时期,朝堂清明不少,乱世用重典,手腕够铁,挨骂也够多,即便归天,还有人不放过他,诸如吕四娘等等传说都是恨他的人们刻意编的,但是如果没有雍正,清廷的稳定性会大打折扣。
到了乾隆帝这里,在他的执政期间,有一个转折点,就像改了性子一样,前期他效仿的是康熙,因为乾隆对雍正那一套是看不上眼的,执政初期遵循康熙的足迹,一路免税,比康熙一生免税金额还多,但是到了富察氏病逝后,乾隆脾气大变,后半辈子这手段比雍正有过之而无不及,皇后丧礼期间朝堂大臣包括满族大员,倒霉者无数,逮着下手就是奔死去的,礼部差点被抹成白板,皇子也给吓死了,富察氏的死对其后期执政影响比较大,年岁大的那些年,脑子也不好使了,说的话嘉庆听着懵圈,只有和珅听得懂,充当翻译,晚年错误不少。
满清十几万人入主中原,能安稳下来不会没有原因,有血腥的一面,也有从善如流的一面,一切为稳定统治服务,如果一味以血腥手段管理国家,那大清怕是早亡了,这点多尔衮看得比较清楚,至于原因:
一是君主极(集)权做到了历代封建社会的极致,不会被任何人任何事和诸多条条框框所掣肘。
二是鼓励耕种、开荒,纠正顺治朝急功近利的弊政,发展生产力,减轻人民负担,受到底层支持,而所谓的支持嘛,不造反就算是支持了。
三是拉拢人心玩的轻车熟路,比如祭拜朱元璋和朱棣,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和迎合特定阶层利益。比如示好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和士绅群体。
尤其康乾时期,学习知上进,工作知努力,政务处理能力还不错。
......
总结来说:
康熙时期虽然经济转暖,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吏治的败坏,官员们无贪不欢,上下其手,往往越穷的地方耗羡越高,官员们手里有了钱,自然要贿赂上级,上级收了钱,自然要照顾下级,一时间成了温馨融洽恩爱的大家庭样子,还好雍正大力整肃,这才有所收敛,到了乾隆中期,国力、经济都达到清代顶峰,但是保持的时间不够长久,到达巅峰随即急转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