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人工成本分析

2025-04-13 05:20:4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人工成本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分三类:一是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二是人工成本结构性指标;三是人工成本的效益指标。
总量指标
人工成本总量指标反映的是企业人工成本的总量水平。
由于不同企业职工人数不同,因此常用人均人工成本来反映企业人工成本水平的高低。该指标可以显示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高低,企业聘用一名职工大致需要多少人工成本支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等。人均人工成本能够表示企业职工的工资和保险福利水平,也就能作为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价格信号。企业要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到企业来,就需要建立人均人工成本指标,以便企业对人工成本水平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控制,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
结构性指标
人工成本结构指标是指人工成本各组成项目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例,它可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构成的情况与合理性。其中,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是结构指标中的主要项目。
效益指标
人工成本效益指标(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标)是人工成本分析的核心指标,是进行企业人工成本分析控制常用的指标,是一组能够将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的相对数。人工成本效益指标包括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指标。其中劳动分配率、人事费中率为主要指标。
1)劳动分配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量与增加值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用于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 。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
2)人事费用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量与销售(营业)收入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用于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它的倒数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人工成本能够实现的销售收入。
3)人工成本利润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额与利润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人工成本投入的获利水平。
4)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反映活劳动对物化劳动的吸附程度,这一比值愈低,反映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愈大,反之,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愈小。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有机构成高低和确定人工费用定额。由于各行业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因此,不同行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这一指标可能差异很大。

回答2:

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所发生的各
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
按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这些费用要纳入企业财务成本项目,所以称之为人工成本。

按原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企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总额、
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工会经费和
其它人工成本支出等。

(一)
职工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
额。一般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
资六个部分组成。(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企业在岗职工以外其他从业
人员的劳动报酬。具体见国家统计局政法司一九八九年九月三十日国务院批准一九九○年一
月一日国家统计局令第一号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二)社会保险费用:社会保险费用是指企业按国家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
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企业自行建立的各项补充性质的保险和为企业内部从业
人员负担的商业性保险。社会保险费用以企业实际缴纳和支付为原则,其中包括由企业缴纳
给社会保险机构的部分、企业自行负担的部分和支付给离退休人员的其它费用,
但不包括个人缴纳和负担的部分。

(三)
职工福利费用:
是指在工资以外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职工福利费用。主要用于职工的医药费,医护人员工资,
医务经费,职工因工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企业举办社会性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如:独生子女费、丧葬抚恤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设施费、探
亲路费、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费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费用。

(四)
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职工教育经费目前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用于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方面的支出。除此之外,还要列入从其它渠道支出的有关职工教育培训方面的费用。

(五)
劳动保护费用:劳动保护费用是指企业购买或负担的、职工可实际享用的劳动保护用品、食品、饮料、服装和保健用品等方面的开支,或是以此名义支付给职工的货币收入,
但不应包括企业劳动保护费会计科目中支出的劳动保护设备购置、维修以及个人只能在工作
现场使用的特殊用品等项费用。

(六)
职工住房费用:是指企业为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支付的费用。主要用于交纳住房公积金、提供住房补贴、职工宿舍折旧等。

(七)
工会经费和其它人工成本支出:工会经费是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2%的比例计提后拨缴给工会使用的经费。
企业不在岗职工生活费是指企业对长期不在岗却仍保持着劳动关系的职工所承担和支付的生活费用。
职工招聘解聘费用是企业在招聘解聘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如:广告费、场租费、交通费、手续费、劳务费等项目。企业补贴给子弟学校和技工学校经费是指企业向附属于企业的或与企业有资助关系的中、小学和技工学校支付的各项费用。其它用于职工的支出是指无法归入以上类别而应计入企业人工成本的各项费用支出。

二、人工成本分析有关指标

(一)劳动力数量指标的统计。
A
.按工作岗位对劳动力指标的统计。

1.工人:基本生产工人(直接从事产品制造的工人)、辅助生产工人(从事各种辅助
性工作);

2.学徒:指在熟练工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技术,享受徒工待遇的人员;

3.营销人员:指直接从事产品销售的有关人员;

4.管理人员:指在企业组织机构及生产车间从事行政、生产、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

5.工程技术人员:指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
员;

6.服务人员:指服务员工生产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

7.其他人员:以上六类以外的人员。

B.员工数量指标的统计。

1.期末人数。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2.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计算公
式为:月平均人数=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
+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C.员工人数变动指标的统计

1.企业员工人数平衡关系: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2.员工变动指标:员工变动指标(%)=(报告期员工人数÷基期员工人数)×100%

D.员工素质指标的统计

1.员工文化素质统计:∑(实际培训时间×参加培训人数)
平均文化程度指标= 参加培训累计人数(人次)之和

E.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统计
劳动时间是指员工从事生产劳动持续的时间,
是衡量劳动消耗量的尺度,
在统计中通常
以出勤工日、出勤工时等单位表示。
1.出勤率。出勤率反映企业员工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制度工日(工时)×100%
2.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企业员工出勤时间内从事与生产有关活动时间的比
重。计算公式: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出勤工日(工时)数×100%
3.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用于生产的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制度工日(工时)数×100%
4.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回答3:

人工成本分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⒈员工的工资;
⒉员工的餐补以及其他各种补助;
⒊员工的住宿费用(如果有的话);
⒋员工的福利以及津贴;
⒌员工的社会保险费用。
国际上通用的人工成本包括:已完成工作的工资;未工作而有报酬时间的工资;奖金与小费;食品饮料及此类支出;雇主负担的工作的住房费用;雇主支付雇员的社会保险支出;雇工对职业培训、福利服务和杂项费用的支出,如工人的交通费、工作服、健康恢复及视为人工成本的税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