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为什么不沾水

2025-04-14 18:54:2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荷叶的叶面不沾水的原因是因为荷叶表面有着许多的蜡状突起物质,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荷叶的叶片表面上乳突的平均大小约为10微米,而每一个乳突由许多直径200纳米左右的突起物质组成,当接触到雨水的时候,就会让雨水形成球状,吸附荷叶上的灰尘。
“荷叶自洁效应”就是通过荷叶上面的水珠,将叶片表面的灰尘给吸附带走,这样就能够让荷叶一直都保持洁净的状态。
而荷叶为什么能够让雨水在上面形成水珠,那是因为荷叶表面的这些乳突状结构物质具有极强的疏水性,所以雨水会在自身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而合页表面的蜡状物质也能够阻挡雨水的侵蚀,这让形成球状的雨水在荷叶上面滚动着,顺便吸附灰尘,最后会因为重心作用而滚出荷叶表面。

回答2:

这是因为荷叶表面有腊质层,如果把荷叶表面腊质层破坏掉,它就不能防水了.
还有几类植物叶子表面也有腊质层.如果把它研究明白提炼出来,涂在玻璃上,那汽车就不用雨刷
荷叶表面有纳米结构。
这种结构可使荷叶有双疏效果,就是不沾水也不沾油,即油和水在荷叶上的接触角都大于90°。有报道解释说这种结构有极强的吸附空气的能力,会在其界面上形成
一层气膜,使水、油接触不到荷叶。中科院化学所江雷也认为荷叶有双疏效果。
但用能接触到的所有荷叶做验证实验。结果是荷叶不疏油,机油、食用油都可侵
润荷叶可在荷叶上产生毛细现象。
荷叶水珠的下层有亮晶晶的反光,这说明水珠与荷叶间却有一层空气,水珠下层的反光是光线照入水珠在水珠下层发生反射时产生的。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荷叶表面,可看到荷叶表面有无规则、分布均匀的菜花状透明发白的点,暂称为蜡点。再用显微镜观察荷叶上水珠的全反射面时会发现,荷叶上水珠的反光面不是平整一片,反光面上有很多不反光的突起,突起对应着蜡点,突起点占反光面的很小部分,反光面在蜡点间,反光面是弯曲的。通过观察可以判断出荷叶上水珠下空气的厚度是相差极大的,大约从0-20微米。如果是纳米物质吸附的空气,那么被吸附空气的厚度宏观上应是一致的。在干荷叶上打一个直径3毫米的大洞,或用针扎一片小洞,荷叶上水珠可停留在洞上方,不会从洞中流出来。
(干荷叶上也有蜡点,水在其上也可形成亮晶晶的水珠,鲜荷打洞,叶洞的边沿有液体渗出,水会从洞中漏出。)荷叶洞中没有纳米结构,是空的。洞中水之所
以不下流,是因为洞周边的蜡点疏水,托住了荷叶上面的水,洞中间的水又被水的表面张力拉住,所以水不能漏出。荷叶蜡点间的距离约10-20微米,水在蜡点
间也同样会被水的表面张力拉住,使之不能进入蜡点之间的空隙,从而使蜡点间隙被空气占据,形成了一块块小的可进行全反射的反光面。平滑的蜡块、聚四氟
乙烯片疏水,其上的水珠没有全反射层。随机找到的粗糙的蜡块、聚四氟乙烯片,表面没有处理成纳米结构,但其上可以形成有全反射光的亮晶晶的水珠,就是水
珠下有空气。这些都说明荷叶水珠下面有空气可以不是纳米结构吸附引起的。

回答3:

莲叶不沾尘及不沾水的原理,经研究发现是因其叶面并非平滑表面,而是具备规则排列且均一大小突起物,统称为「粗糙面」或「粗糙层」,经放大后可看到尺寸大小为100~200奈米左右,一根根盘交错节的纤毛状物。其组成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即是我们所熟知的「腊质」。

此「粗糙层」能将空气保留再突起物间的底部,使外在的污染物或液体五法完全沾附於莲叶上。被局限在这奈米粗糙层中的空气,犹如是在莲叶表面形成一层气垫(Air Cushion),污染物或液体是由空气所支撑著,盘交错节的纤毛状「腊质」,其结构亦有助於减少外来物与叶面接触的面积,由於其组成成分为一疏水性非常高的碳氢化合物物质(属「低表面能材料」),与水滴间的界面张力非常大,水滴不易沾粘。基此两大原因,使莲叶形成一超疏水表面,水滴接触角度高於150度以上。即使污物附著於其上,也可轻易地以水冲刷洗净,达到自洁效果,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或「荷叶效应」。

回答4:

这是因为荷叶表面有腊质层,如果把荷叶表面腊质层破坏掉,它就不能防水了.
还有几类植物叶子表面也有腊质层.如果把它研究明白提炼出来,涂在玻璃上,那汽车就不用雨刷了.
这个问题很简单的,我是生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