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鲁恭为中牢令(中牢县的县官),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朝中大官)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俗称野鸡)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注释]
鲁恭为中牢令(县令) 不任刑罚(任用)
阴使人往视之(暗地里)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田间小路)(一起)
与恭决曰(辞别) 久留徒扰贤者耳(只,仅仅)
[文言知识]
徒。除解释为“白白地”此外,还可解为“只”、“人”等。上文“久留徒扰贤者耳”中的“徒”,解释为“只”、“只会”。又,“歹徒”、“匪徒”,这“徒”是指坏人。
[译文]
鲁恭担任中牢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 不采用刑罚的方式. 尹袁安听说以后, 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看看核实.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跑过,停在他们身旁,旁边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抓他?”小孩说野鸡刚生小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观察一下您的政绩。现在螟虫不侵犯中牢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您连鸟兽都能感化,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慈的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将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袁安。”
[启发与借鉴]
一个政治上上了轨道的地方或国家,既重视法治,又重视德治。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原文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为:担任
中牟令:中牟县的县官
雉:俗称野鸡
德化:用道德感化
任:用
阴:暗中
使:派
阡陌:田间小路
止;停止
方:才
得:能够
讶:惊讶
今:现今
犯:侵犯
境:边境
及:关联
徒:只,只会
耳:罢了
将;将要
反:通“返”,返回
状:情况
白:告诉
异:过人之处
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罚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中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旁边停下,旁有一个小孩。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能抓。那人很惊讶,对鲁恭辞别说:“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
文言知识
徒。可解释为“白白地”,还可解为“只”、“人”等。上文“久留徒扰贤者耳”中的“徒”,解释为“、“只”、“只会”。又,“歹徒”、“匪徒”,这“徒”是指坏人。
启发借鉴
一个政治上上了轨道的地方或国家,既重视法治,又重视德治。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原文]
鲁恭为中牢令(中牢县的县官),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朝中大官)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俗称野鸡)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派担任仁恕掾的官员肥亲前去核实。鲁恭陪同肥亲到田间视察,坐在桑树下,有之野鸡经过,停在他们旁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说:“你怎么不逮住它?”小孩说:“它正要去喂养雏鸡呢。”肥亲肃然起身,对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这里,是想观察一下您的政迹。现在螟虫不侵犯中牟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您连鸟兽都能感化,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慈的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将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告诉袁安。”
鲁恭担任中牢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 不采用刑罚的方式. 袁安听说以后, 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看看核实.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跑过,停在他们身旁,旁边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抓它?”小孩说:“野鸡刚生小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观察一下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牢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您连鸟兽都能感化,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慈的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会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都报给袁安听的。”
一、译文:鲁恭担任中牢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 不采用刑罚的方式。袁安听说以后, 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看看核实。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跑过,停在他们身旁,旁边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抓它?”小孩说野鸡还在孵小鸡,不应该捕捉。
那个人感到惊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观察一下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牢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您连鸟兽都能感化,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慈的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罢了。我会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都报给袁安听的。”
二、原文:后汉书:南朝 范晔
鲁恭为中牟县的县官,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儿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扩展资料
一、启发与借鉴
一个政治上上了轨道的地方或国家,既重视法治,又重视德治。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二、人物简介
鲁恭(32一113),字仲康,陕西省扶风平陵(今兴平县东北)人。
建初初年,鲁恭做了郡县的官吏。被皇帝授予《鲁诗》博士,到他家求学的人很多。升任乐安相。
鲁恭于东汉章帝建初年间(76一84年)任中牟县令,他着重以道德风尚感化人,不依靠刑罚命令惩治人,遇有讼争,尽量说服,使犯法者自感愧悔,深受人民爱戴。
鲁恭在三公之位时,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鲁恭八十一岁时,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