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有那些?

2024-11-23 09:42:1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直接触发因素包括: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

(2)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3)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4)“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

a.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b. 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

b. 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三、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1.进一步坚定信心。经过长期发展,世界经济形成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我们具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条件。各国宏观调控工具明显增多,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为增强,我们具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手段。

2.进一步加强合作。我们应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总体上的一致性、时效性、前瞻性。作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有效平台。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各项实质性合作,加快结构调整,稳定市场,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3.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既是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环节,也是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4.进一步反对保护主义。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应借刺激经济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以各种借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各种以邻为壑的投资保护主义行为,共同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5.进一步支持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应该高度关注和尽量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造成的损害;切实保持和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克服困难,不断改善这些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

扩展资料:

金融危机是金融领域的危机。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的国际性非常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参考资料:金融危机百度百科

回答2:

过度负债是根本诱因
距离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崩盘事件已有6年,但全世界依然没能为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诱因——过度负债——找到解药。多数经济学家、央行银行家和监管者们非但没能预测危机的到来,甚至还相信持续保持低通胀就能确保金融稳定。2009年春季的官方预测既没有预见缓慢复苏的到来,也不知道原本局限在美英两国的危机竟会迅速在欧元区引爆。
缺乏远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种对金融创新不加分辨的推崇;另一个原因是欧元区内在的结构性缺陷。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持续积累了数十年的高负债,而且私人部门甚至比公共部门更多。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描述的那样,债务可以推动过度投资的不断循环。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房地产泡沫正是由来于此。债务还能推动现有资产价格的上升与暴跌:过去几十年的英国住宅市场就是最好例证。当年景好的时候,不断提升的杠杆会让潜藏的问题看似不复存在。事实上,在美国人正在遭遇实际工资水平停滞或者下跌之时,次级贷款反而使他们产生了虚幻的财富增加之感。但在危机后的经济下行区间,累积的债务就会起到一个强大的遏制作用,因为过度杠杆化的企业和消费者都减少投资和消费以偿还贷款。
因此,私人部门杠杆水平以及公共债务负担都应作为关键金融变量来对待。经济学理论以及相关政策在危机爆发前对这两个变量的无视就是最重大的失误,而许多国家的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我们不去面对那个自由金融市场可以催生有害杠杆水平的根本现实,就等于没有从2008年危机中汲取最重要的教训。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前主席阿代尔·特纳
  银行业对风险的管制不足
金融危机的主要症结首先是银行业对风险的管制不足,使许多贷款在金融体系中泛滥,拖累了整个银行系统。
其次是小部分投机者暗中操纵价格和资源分配,扭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使小部分群体受益。一旦资本主义存在的漏洞被人利用,就会演变成一个大问题。
——新加坡大华银行经济分析师全德健
  经济脆弱性带来政治脆弱性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各国经济带来了深重灾难,直接导致了失业率升高、贫困增加和社会稳定性、安全性降低。但面临这种金融乱局,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表现出了极大的免疫力。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增长为基础、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地缓解了经济活动的波动性。

由此可见,经济的脆弱性带来了政治的脆弱性,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在此大背景下悄然到来。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面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国际话语权增加,政治上的自主性增强。这些国家抓住机遇,寻求更平等地治理世界的制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金融危机让世界重新反思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巴西等国开始重整制造业发展。巴西“去工业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政府加大力度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本国制造业复苏,既要扩大规模,又要在高新尖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巴西经济学家路易斯·爱德华多·梅林

  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复苏重要引擎
  应对危机所需的政策反应变得更为复杂
5年后反思这场金融危机,老的教训是,过度杠杆化推动的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危机和长时间的经济下滑。新的发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规模和重要性大大提高。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也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增长的重要拉动力;第二,如今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性比以往更强。这意味着一个地区的危机会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更广泛范围内破坏稳定的因素。
因此,应对危机所需的政策反应就变得更为复杂,做出正确反应也更加困难。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
减少财政赤字需要下苦功夫
金融危机持续到现在已经5年,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但过于乐观为时尚早。我认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太大,以至于两三年后世界才有可能走出其阴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借债,导致国家负担严重而产生债务危机,现在这种情况又在某些欧洲国家上演,这些国家为了减少财政赤字需要下苦功夫。
近期在圣彼得堡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一直在努力寻找走出经济危机的“药方”,众多建议的可行性和最终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
  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体现
本轮经济危机已走过5年,现在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国际垄断资本的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是造成本轮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泛滥,各国政府放松金融管制,金融市场过度投机和全球金融体制不健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金融泡沫持续膨胀,世界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既是美国经济体制弊端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新自由主义发展阶段的一次总危机,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体现。
——南非工业开发公司研究与信息部主任马亚
  暴露资本主义制度性弊端
对于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立场上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全球经济失衡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说、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失衡说、金融家贪婪说、国际货币体系缺陷说、宏观经济政策失误说等等。无疑,这些解释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我认为,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弊端。
表面看来,这场危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突出特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消费过度所引发的债务危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然而,在这种负债消费的背后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与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之内。国家之间的分工、产业内的分工、产品内的分工影响着一国的生产与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相对应的制度规则安排决定了他们的生产与消费能力。这和封闭状态下一国的产能过剩与消费不足形成重大区别,而现行的国际分工体系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发达国家长期处于顶端,并从中获得巨大收益。以苹果平板电脑为例,2010年的市场售价为499美元,其中苹果公司获得的收益占30.1%,分包商(主要在发达国家)占17.6%,原材料与零部件成本占30.9%,批发与零售占15%,剩余为劳动力成本。作为平板电脑的组装者中国只占总价值的1.6%。如果这只是实体经济内的分工格局的话,那么在全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工中,发达国家因主导金融业而获得的收益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多年来发达国家把低端制造业、低端服务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原因所在。
国际分工与发达国家负债消费之间的另一个联系机制是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发达国家是世界货币的持有者,如美元、欧元。以美国为例,多年来美国一直有巨额的贸易逆差。对美国有顺差的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之所以他们愿意这样做是因为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这些国家所积累的美元储备并不能在本国流通,只能重新回流到美国,购买美国的国债及其他美元资产。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压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美国人可以分享低利率的优势,从事负债消费,购买房屋和有价证券;另一方面,资本流入推高了美元资产的价格,美国消费者可以通过财富效应进一步获益。换言之,顺差国的资本回流为美国的负债消费奠定了基础,当然也间接铸成了资产泡沫。美国人的负债消费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进口与贸易逆差规模,客观上又拉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与生产。因而,在金融危机之前对此曾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再循环。美国的消费与新兴经济体的生产成为拉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引擎。不幸的是,资产泡沫不可能永远膨胀下去,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借助于复杂金融衍生品的放大机制,把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扩展为全球金融危机。

在这个逻辑链条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失衡、发达国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家的过度冒险投资行为、缺少对美元无序发行的国际监督机制、“9·11”之后美联储放宽货币政策等失误都是客观存在的,并在金融危机的不同阶段和领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来自于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

回答3: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风险增加

9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市场日趋自由化,出现了货币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人、汇率自由浮动、国际金融资本大量流动、外国金融机构自由活动并与本国金融机构融合,证券交易急剧发展等现象,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不仅表现在外汇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上,同时也表现在国际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上、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伴随金融风险的增加。

(二)金融运行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现象日益严重,经济泡沫随时可能产生和破灭

泰国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经济泡沫的破灭导致的。美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南鲍姆在《世界金融与经济秩序的全面大危机》一文中,将泡沫经济形容为“倒金字塔式”的经济体系,它将庞大的金融体系建立在越来越缩小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这种经济体系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

1:金融体制的信誉和稳定性是建立在货币资产可以转换的物质价值之上的,一旦这种信念动摇了,那么整个金融体制就瓦解了。

2:充满金融气泡的“倒金宇塔”体系和其他泡沫一样,要避免破灭的厄运,就要不断地膨胀,而这些虚假的金融价值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倒金字塔的最底层的物质生产和财富。

3:在庞大的债务压力和“倒金字塔”上层虚假资本的侵蚀下,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陷入停滞或萎缩状态。为了维护债务结构和金融气泡的生存,对物质基础的掠夺将变得更加残酷和肆无忌惮。

4:当世界物质经济再也无法维持金融泡沫时,“倒金字塔”的崩溃就不可避免了。

5:由于这种金融体制是依赖“杠杆原理”建立起来的,其瓦解的过程也会借助杠杆的力量,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给国际金融市场的健康与安全带来威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金融市场日趋活跃,金融资本高速增长,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根据初步统计,自80年代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全球金融资本的增长速度比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2.5倍。

一些“国际炒家”与本地投机者相结合,兴风作浪,操作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造成汇市和股市的剧烈波动,借机大发横财。金融市场开放度和自由度过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容易成为这些国际炒家的攻击目标。当然,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还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财政政策和国际收支状况存在密切关系。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扩展资料:

首先,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是有区别的。

理论上而言,“金融”与“经济”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总称,与它相对应的主要概念有“消费”和“生产”,后两者则主要是围绕商品和服务展开。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

就美国次贷危机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货币信用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被无限放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了货币信用供给与支付能力间的巨大缺口,最后严重偏离了现实产品市场对信用的有限需求。当这种偏离普遍地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时,次贷危机,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

因此,经济危机,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萧条),比如,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 [2] 

联系:

其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是有联系的。

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大部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都是相伴随的。也就是说,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这表明两者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其主要缘由在于,随着货币和资本被引入消费和生产过程,消费、生产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生产过程为例,资本在生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投资阶段,便开始介入,货币资本由此转化为生产资本;在第二个阶段里,也就是加工阶段,资本的形态由投资转化为商品;而在第三个阶段里,也就是销售阶段,资本的形态又由商品恢复为货币。

正是货币资本经历的这些转换过程,使得货币资本的投入与取得在时空上相互分离,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断,资本投资无法收回,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不确定性和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中出现时,生产过程便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这便是为何金融危机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并总是先于经济危机而发生的原因所在。

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机独立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政府在金融危机之初便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政策措施,比如,通过大规模的“输血”政策,有效阻断货币信用危机与生产过程的联系,此时就有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或深入。

参考资料:金融危机-百度百科

回答4: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1.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市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房贷是领头羊
2.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购买100个,B向A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
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
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
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
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金融危机
3.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层次
(1)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子”。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
(2)美国的银行为高薪所累。美国银行业长期来养尊处优,似乎是“天之骄子”。高层领导皆是高薪,年薪数百万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领阶层年薪也达数十万美元。银行业长期来由于借贷额巨大,获利甚丰,掩盖了矛盾,尽管年复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过得去。一旦债务人难以偿付债款,出现成批呆帐,形成三角债。银行始则周转不灵,继则巨额亏损。于是大批裁员。若认真反思,高薪是过多地享用经济成果,含有剥削因素。或者说是一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愚蠢之举。
(3)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航空业、电子通信业。如电脑的硬件软件、手机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5.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于中国影响,国家外汇储备部分损失了,出口困难了,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市场萧条.严重时会引起政局不稳定. 比起欧洲国家(如美国底特律汽车城已经是萧条得很了),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中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有一定的割裂,我国人民币实施资本项下的严格管理,国际游资冲击不大,现在美国已有70多家银行趋于倒闭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国家也在通过扩张财政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0000亿拉动内需等措施,现在又进行了人民币汇率的下调,如果各项宏观经济措施实施有效,对于中国也就1年左右的时间能够缓解. 根据现在的经济数据看,过了5月就会好转 ,而国际上则会长一些,要缓解至少3年时间,3年之后经济才会缓解.因为接下来的金融危机波及的商业银行,需要3年左右时间调整,由金融危机影响的经济发展则会在3年左右时间恢复.

回答5:

内在的原因包括发展中国家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导致泡沫经济、市场体制发育的不成熟、“出口替代”型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外在的原因包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

一、内在的原因主要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

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二、外在的原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

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扩展资料: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首先,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

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第三,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参考资料:金融危机-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