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传统节日天贶节。道家的称呼,起源较晚。淮安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
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某年的六月六日,宋真宗赵恒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
江苏的不少地方,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看来,这炒面与这“糕屑”应该是一个意思。
六月六”是汉族和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各地区节日内容的侧重点有所 不同,又有多种异名,有尝新节、伏羊节、晾经节、晒衣节、洗晒节、虫王节、姑姑节、天贶节等。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还有称为“六月街”、“六月桥”、“拜灶节”的,有的直称为“小年”,可见其隆重程度。
夏历六月初六,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大禹的生日。
六月六-江淮吃焦屑
贵州炒面,就是“焦屑”江淮地区有在夏历六月初六尝新小麦的习俗。俗语说:“六月六,尝口焦屑长块肉”。
因此,六月六还被称作“天贶节”(贶,kuài,赐赠的意思)。据传宋真宗赵恒于某年的六月六日,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六月六-大禹生日
大禹雕像大禹是中国远古时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中国炎黄以后的又一人文初祖、夏王朝的奠基者。
西汉著名学者扬雄《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采信了这一记载:“禹生于蜀之广柔县石纽村。”
历史上祭祀六月六日禹生日,用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的太牢(牛、羊、猪三牲齐备)之礼仪致祭大禹,非常隆重。
六月六的风俗与大禹生日是巧合,还是有内在关联,有待考证。
端午节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镇,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要举行端午节。与其他地方划龙舟不同,湖阳的端午节纪念治水英雄大禹的生日,祭祀龙王,远早于纪念屈原。[1]
在湖阳,有“六月水头落”的说法。农历五月,正是汛期,经常下雨。上游放水的时候,涨的很快,但是到了6月份,水位就会下降,也就是所谓的“水头下降”。这意味着今年最危险的汛期已经过去。也恰逢6月6日,治水英雄大禹的生日。所以在这一天,为了感谢龙王和大禹两位大神的保佑,祈求来年丰收,六月六日端午节无灾。
湖阳共有24个村落,根据村落大小从一村到五村不等。端午节前一个月,各村开始准备划龙舟、训练、龙舟保养、龙头准备等。以大兴村为例,手编水龙头要献给村里的祠堂一年。明年六月初,敲锣打鼓,烧香放炮,把水龙头请出来。龙舟队会在村里走街串巷,把龙头装在龙舟上。龙舟船头两个年轻的划手,龙舟两边是划手,中间是小号手和鼓手,船尾是舵手(龙尾)。
6月6日,各村派出的龙舟会沿着村堤拖着村里的锣鼓,沿岸的村民会摆好桌子,烧香烧火。端午在茎上摘饼如方饼,寓意步步高升,在茎上系上挂红用的红绿布,寓意越挂越旺。
不比赛时,龙舟选手会根据鼓声节拍平稳前行。龙舟离岸前,鼓手会慢慢敲几下锣,表示划手准备好了。鼓手随着鼓声~鼓声~鼓声~鼓声~鼓声~鼓声~鼓声~鼓声的节奏移动,伴随着号手的号手非常有节奏的敲击。号手喊号手没有固定的词,而是即兴说什么。主要思想是问候或一些有趣的笑话。而龙舟的划手要在号手喊完一段后,再去接。一个固定的号手因为是吴语所以翻译不出来,大致意思是给自己加油。
各村的龙船会沿着堤岸向湖阳的汤沟河聚集。祭祀和挂红旗仪式结束后,各村的龙舟将会陆续进行比赛。湖阳划龙舟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每个村子会根据送来的龙舟数量做颜色区分。所以龙舟的头的颜色,茎的颜色,龙舟的服装颜色都不一样。以龙舟锣为令,鼓为点,所有龙舟在江面上一字排开。一声令下,所有的龙舟都开始划桨。鼓手控制着鼓点的节奏:咚咚~,领头的年轻育秧手在划手面前挥舞着船桨,为他们加油鼓劲,鼓舞士气。必要时,他们会划船。整个龙舟队的队员齐声喊道;划,划~,船尾舵手,稳稳的压着舵,控制着船的方向和平衡。[2]
2016年端午节,央视四套栏目《传说中的中国节日端午节》来到当涂直播当涂龙舟赛,以短片的形式介绍了湖阳镇6月6日的端午节,并展示了村里保留的传统技艺制作的龙舟和划龙舟的特殊习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