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级多用途驱逐舰整体设计沿袭村雨级,因此整体布局及大部分装备都与村雨级相同,所以被日本方面称为村雨级改进型。这是日本对未来一段时间周边作战环境进行评估后的决定。当然这不等于高波级就是村雨级的翻版,其内在的大量改进,几乎可以说是全新设计的。
首先,高波级的前甲板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单元数增加了一倍,因此舰体内的主要横隔舱壁也改动了位置。全舰重新划分了水密区域,并将村雨级在舰体内的飞行员休息室移至原来MK-48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位置。
其次,为了搭载机身比SH-60J长400毫米的SH-60K直升机,扩大了机库的容积,并为将来装备的机载反舰导弹和反潜鱼雷等弹药预留了位置。在村雨级上为了便于直升机进入机库,起降甲板偏左舷从降落位置到机库设有一条滑行轨道,可以将直升机牵引进入机库。
而高波级采用E-RAST助降系统,并且使用了和直升机驱逐舰相同的双滑道设计。但高波级只有一个降落点,所以两条滑道在降落点上会合,形成了Y字形。直升机可从降落点沿滑道推向左舷或右舷。高波级还重新设计了飞行员及机务员休息室,改善他们的居住的条件。
自MK48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撤消后,90式舰舰导弹发射架移到了第二个烟囱前,撤除了原来的暴风安全挡板。吊车从村雨级的两部减少到一部。为了保证使用,吊臂加长了3米达到12米。
舷梯和舱口盖都采用了更轻薄的材质,以减轻重量。在右舷改变了RLB综合服务业小艇的位置。补给口,即滑动垫孔,出于隐形的考虑,保持与上层建筑一样的倾角。左舷中部的电梯舱盖使用液压驱动,能更灵活地开关。
高波级还将桅杆上的航海雷达从舰体中心线挪到了偏右舷的位置上,在桅杆上装有多种天线和传感器。与朝雾级的两根桅杆相比,单桅杆的高波级如何克服烟囱的高温废气对各种设备的影响是一个课题。对此日本军方的设计人员经过缜密的安排,克服了这个难题。
村雨级的桅杆结构十分复杂,因此高波级在设计中就尽量简化桅杆的结构,虽然加装了不少传感器与天线,但由于采用了轻巧衍架结构,使桅杆的重量没有大的增加。
高波级的桅杆为了妨碍敌方雷达的探测,使用吸波材料制造。同时桅杆上的波导管与电缆线都作了防弹处理,以提高战时的生存性。高波级沿用了村雨级的将风速标装在桅杆两侧由舰内遥控操纵的方式。舰桥上的航海器材也作了一些增补。
此外,村雨级在设计中强调了隐形性。为此整个上层建筑向内倾斜,可以有效地减少雷达回波,降低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高波级在保留原有设计的同时,还努力送还烟囱废气的红外辐射,进一步加强隐形性能。
在朝雾级以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多用途驱逐舰的舰桥为开放式结构,从村雨级开始采用了金刚级的封完备式舰桥,这样不但有利于布置舰内的空调系统,便可将舰桥扩大到左右舷的边沿,使舰桥内的空间更加宽敞。随着日本驱逐舰吨位的不断增加,各种舱盖、水密门也随之加大。
此外,高波级将原来12人小住舱整合为30人一室的大舱。这是因为日本海上自卫队判断在战时,过多的小住舱不利于作战。在执行紧急运送任务时,这些舱室还可临时改为3层辅位,这样可以多容纳50人休息。高波级为了防止舰内人员交叉感染,为每个住舱配备了冰箱和微波炉,能防止舰上疾病流行。
虽然作了多处修改,可是在设计中精打细算,使该级标准排水量仅比村雨级增加1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