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羊肝片形吸虫病?怎么防治呢?

2025-04-15 05:49:4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羊肝片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一种发生较普遍、危害很严重的寄生虫病。是由虫体寄生于肝脏胆管内引起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及营养障碍,导致羊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毛、肉品质显著降低,大批肝脏废弃,甚至引起大量羊只死亡,造成严重损失。羊肝片吸虫病分布广泛,流行于全世界,以中南美洲、欧洲、非洲较常见。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分布极广,多呈地方性流行。低洼和沼泽地区,多雨时期易暴发流行。动物感染率甚高,一般羊群感染率为30%~50%,个别严重的羊群可高达100%,成为牧区羊病死的重要原因。技术特点,病原特征本病病原为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肝片吸虫虫体呈扁平叶状,体长20~35毫米,体宽5~13毫米。自胆管内取出的新鲜活虫为棕红色,固定后呈灰白色。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前端较窄,后端较钝。大片吸虫成虫呈长叶状,长33~76毫米,宽5~12毫米。虫卵呈深黄色。肝片吸虫与大片吸虫在发育过程中.要通过中间宿主多种椎实螺(小土蜗、截口土蜗、椭圆萝卜螺及耳萝卜螺)。成虫阶段寄生在绵羊和山羊的肝脏胆管中。临床症状精神沉郁,食欲不佳,可视黏膜极度苍白,黄疸,贫血。病羊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毛干易断,肋骨突出,眼睑、颌下、胸腹下部水肿。放牧时有的吃土,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拉出黑褐色稀粪,有的带血。病情严重的,一般经1~2个月后,因病恶化而死亡,病情较轻的,拖延到次年天气回暖,伺料改善后逐渐恢复。病理变化主要见于肝脏,其次为肺脏。有肝脏病变者为100%,有肺病病变者占35%~50%。器官的病变程度因感染程度不同而异。受大量虫体侵袭的患羊,肝脏出血和肿大,其中,有长达2~5毫米的暗红色索状物,挤压切面时,有污黄色的黏稠液体流出,液体中混杂有幼龄虫体。因感染特别严重而死亡者,可见有腹膜炎,有时腹腔内有大量出血,黏膜苍白。慢性病例,肝脏增大更为剧烈,到了后期,受害部分显著缩小,呈灰白色,表面不整齐,质地变硬,胆管扩大,充满着灰褐色的胆汁和虫体。切断胆管时,可听到"嚓嚓"的声音。由于胆管内胆汁积留与胆管肌纤维的消失,引起管道扩大及管壁增厚,致使灰黄色的索状出现于肝的表面。检测技术粪便虫卵检查漂浮沉淀法:采取新鲜羊粪便3克,放在玻璃杯内,注满饱和盐水,用玻璃棒搅拌成均匀的混悬液,静置15~20分钟。除去浮于表面的粪渣,吸去上清液,在杯底留20~30毫升沉渣。向沉渣中加水至满杯,用玻璃棒搅拌。悬混液用40~60目筛子过滤,滤液静置5分钟,吸去上清液,在杯底留15~20毫升沉渣。将沉渣移注于锥形小杯,悬混液在锥形小杯中静置3~5分钟,然后吸去上清液,如此反复操作2~3次,最后将沉渣涂在载玻片上进行镜检。水洗沉淀法:直肠取粪5~10克,加人10~20倍清水,用纱布或40~60目筛子过滤。滤液静置或离心沉淀,倒去上层浑浊液体并再加清水混匀沉淀,反复进行2~3次,直至上层液体清亮为止,最后倒去上层液体,吸取沉淀物涂片进行镜检。

回答2:

检查的步骤是:取样(10〜50克)一置于容器内一先加少量的清水一搅拌成糊状,再加水(20〜30倍),搅拌均匀,过滤(40〜60目);将制备好的粪液置于容器内,加满水,静置(20〜30分钟;倒去上清液(约2/3),再加水,搅拌,静置(随着粪液逐渐变稀。静置的时间可以相对缩短,但不能少于5分钟),反复操作至液体透明为止一倒去上清液,留下少量的水,吸取沉淀物镜检(所取的沉渣不能太浓,否则在镜检时视野模糊)。粪10~50克清水镜检时,可发现羊肝片吸虫虫卵。